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生物 > 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导学案16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三节 社会行为 学习目标1.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2.说出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3.理解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探究新知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阅读课本第54页介绍白蚁的文字部分,完成问题。①认识工蚁、兵蚁、蚁、蚁后。②它们是如分工的?在群体中有作用?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2)阅读课本第55页,观察图片,找出等级。①划分等级次序的依据是什么?②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享有哪些“特权”?肩负哪些责?小组交流,明确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阅读课本第56页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落。思考:动物群体是如进行信息交流的呢?①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②听到同伴的叫声,其他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③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根据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的特性制成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1)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奔向食物所在地。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务: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可以不按课本中的实验进行,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案。)④实计划:根据修改完善过的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将本组的结论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趣的现象说给同学听。(2)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用的蚂蚁应从同一蚁穴内捕获,捕获的蚂蚁应饲养一时间后再做实验。②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饥饿状态,实验中落水的蚂蚁,可用小棍帮助上岛。③实验用的“小桥”应当粗细和长短一样,没有特殊气味。实验过程中,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移动,不能用手直接移动。④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回自然界。课件展示资料,资料见课本第54页的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你有什么感悟? 随堂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传说当年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蚂蚁围成的“霸自刎此”几个大字,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其实这是邦命令手下用蜜糖写的大字,因而招来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而中计身亡。(1)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蚂蚁喜欢   。 (2)蚂蚁之间主要靠   传递信息,蚂蚁靠头部的   嗅到这种气味的,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搬运食物吗? 。 (3)可见,动物的气味、   和   都

 

社会行为导学案16
上一篇:社会行为导学案15    下一篇: 社会行为导学案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