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地理 > 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六章 北地区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一、政治文化中心首都的符号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故宫四合院古城的符号鸟巢水立现代的符号      3、相对位置:位环渤海地区,属京津工业区,东南临 市 ,其余三面被 省围。市略图的地理位置:1、经纬位置:2、海陆位置:1、的概况 大致位(40°N,116°E),属中纬度、北温带(暖温带) 位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太行山脉)和北面背靠山,面向渤海。1)地形、地势:2)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注入渤海。东北、西、北三面环山,东南面是伸向渤海的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环境3)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冬夏长;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活动分析成立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及城址的变迁1.阅读图6.44,认识和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1)从地形、地势、河流等面,讨论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2)简要评价的地理位置。  的纬度位置优越、地处暖温带,位半湿润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近。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交通位置优越,对外联系便。   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的平原。境内贯穿五大河。活动分析成立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及城址的变迁2.阅读图6.45,分析古城城址的变迁(1)自辽代以来,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2)分析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从东南向东、向北迁移,一步步扩大。现在正从市中心向四扩大。古代选址和发展过程中,水源起了关键作用。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主要水源来自莲花池,而元大都城放弃金中都城,主要考虑金中都城依托的莲花池水源不足。在选址时,将城址转移到水源比较丰富的积水潭附近。1.政治中心2.文化中心3.国际交往中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中央、国务院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故宫博物馆工人体育馆中央电视台外国大使馆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国际会议2、的城市职能(理解记忆)(1)全国的         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中南海(2)全国的文化中心●科研院所170多个;●高等院校120多所;●众多的体育场馆;  08年奥运会●种类博物馆120多个;●国家级文艺团体;●国家级新闻出版单位等;全国的文化中心(3)国际交往中心●有130多个外国大使馆●有1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有约7000家外国机构、

 

第六章第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课件
上一篇: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课件    下一篇: 6.4祖国的首都-北京(2)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