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人教部编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1.战国七雄并立。2.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1.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设问式导入)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设问:商鞅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的取信民?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导入2:(情境式导入)播放《汶川大地震》片。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在巨大的天灾面前,都江堰经受住了8级地震的考验,基本没有受损的迹象。因为其设计具有一定的防震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都江堰有关的,也是一个创新变革的时代——战国时期。 教学内容探究框题1 战国七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奢的儿子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奢认为儿子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奢死了,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坚持,括在长平与秦军交战,被围46天,军大败,括被射死,损兵40万。【问题导学】(1)材料中所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一著名战役?(2)战国初年,三家分晋指的是哪三家?(3)战国七雄中位最东边和最西边的国家分别是哪一个?答案:(1)长平之战。(2)、、。(3)齐国和秦国。过渡语: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为此,各大国为谋求霸政而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收效最大。框题2 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夏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列传》【问题导学】(1)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3)卫鞅的观点对我国今天有什么启示?答案:(1)商鞅、秦孝公。(2)地主阶级。(3)治理国家不应墨守成规,需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改革、变法,才有利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过渡语: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框题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始知太守,伯禹亦不如。——岑参【问题导学】(1)诗中的太守是谁?(2)作者为赞扬他的功绩胜过大禹?答案:(1)冰。(2)修筑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小结:战国时期的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人教部编版)
上一篇: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部编)    下一篇: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