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下册

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1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中教师网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写入我国宪法。随后,从1984年到1992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边境城市。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教学目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3、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的极大,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唱到的“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个圈?后来这个圈又是怎么扩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对外开放》,来了解这历史。二.合作探究:(一)披荆斩棘立特区1.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背景:史料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由深圳逃往香港,史称“大逃港”当时宝安贫困落后,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是0.7到1.2元,而对岸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却是60—70港币,两者差距非明显。教师: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内地居民会从深圳逃往香港?学生:深圳贫困,收入与香港相差太远,缺乏生产积极性。教师:基这种背景原因,国家调整了对外政策,来看下一则材料2.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史料1 秉安先生在《大逃港》一书中这样写道: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最严重的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成千上万的躲在大山后和树林中准备逃港的人群突然都不见了。不仅如此,多已经逃到香港的当地居民,在听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政策放宽后,又回来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彻底解决了逃港问题,并使深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城市。

 

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12
上一篇: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公开课    下一篇: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