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问题探讨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木兰诗》问题探讨1.唧唧复唧唧(1)叹息声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像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呜呼”“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么对“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语文教学》1957年2月)(2)起兴手法北朝民歌《折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所思?’问女‘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石声淮《关〈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2.“可汗”与“天子”“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3.“十二”是虚数“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

 

《木兰诗》问题探讨
上一篇:《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说课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