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2.思维发展与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教学设计第一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教学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国,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诗——《登幽州台歌》《望》。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自读,探索技巧。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2)变形比读。(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3)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2、品读诗歌(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明确:①破题:关幽州台幽州:郡名,属道,治蓟,故城在今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因昭置金台,在此延请天下奇士,又称金台。诗句中的“古人”“来者”也就是像昭一样的明。②强烈情感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背景资料:据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子昂已35岁,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3
上一篇:登飞来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下一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1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