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散步》教学建议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散步》教学建议一、总体建议1.教学时间:2。2.本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亲切,因此,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过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上。3.在课文的几个关键处设问,思考文章的深层意蕴。比如:面对“分歧”时“我”作出决定的深层原因;篇末所说“整个世界”的含义;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的韵味。4.不能只关注内容,忽略形式。除了思想内涵的探究,还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和语言品味上,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5.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中一家人的关系做些比较。比如: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家庭事务中出现了分歧(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语文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比如把电视公益短片和动漫视频引入。6.减少琐碎肤浅的分析,诸如“课文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我做出决定后,妻儿母亲会是什么心情?”“课文可划分为几部分?”之类的问题,价值就不大。应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比如,把本文改写成诗歌,改编为剧本。二、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短小文章,理解难度不大,内涵的可阐释性却比较强。教学的重点除了把握文章内涵外,就是要体会作品的诗意美,而诗意美是不适合用细碎的篇章分析来传达的。在这节课开始前,学生实际上已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提炼课文诗意——创作诗歌。在这个上,教师再将学生的作品整合为资源,加以运用,使课文的内涵、诗意美在交流中自然呈现并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过了一个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表达的过程,而上的交流则基于这种思维成果。教学过程:1.预习与创作: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至少写一首诗歌。2.教学设计:教师阅读学生创作的诗歌,并用于教学设计中。3.交流:利用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教学,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交流的主要环节:1.灵感溯源:选择部分学生的诗作,请学生来谈谈创作的灵感源自课文的哪个部分、哪一点。意图:代替一般的篇章分析和细节分析。减少不必要的繁琐分析,指向文章关键词句;同时避免脱离课文。(包含教师部分创作,以推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教育。)依据: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和创作诗歌,已经具备整体感知课文的,再如此分析,应该比较恰当。此环节暗含了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分析。学生课前诗作选例:例1: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肩膀/承载了整个世界例2:爱的信任/依偎着/消失在田野的尽头/蒸腾了冬水的隔膜/幻化了春绿的随意/信服地/释放了生命的叹息例3: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孩子的话儿/总是那么天真//但不知怎的/小孩子的话儿/总能说中/那/生命的轮回2.主题归纳:这是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的环节。依据:学生的诗作中已经有了“亲情”“爱”“责任”“生命”等主题词。学生的创作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主题的。3.佳句欣赏:选择更多学生的诗句,配乐欣赏。意图:这个环节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创作,另一方面也与前一环节构成一个层次递进——从对紧贴课文内容的感受,延伸到对主题的更广泛的拓展性理解;从“散步”的形象和感性,上升到普遍性的人生哲理。依据:根据学生的创作的特点——有的紧扣课文内容,有的从课文主题生发开来。两种都要利用好,体现其价值。学生诗作选例:例1:不是世界和生命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用亲情/选择了生命和世界例2:人生如原野/一样多歧路/一样有决断例3:时间面前/万物软弱无力//亲情面前/时间无能为力4.现场创作:继续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学习课文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诗意的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人生记忆里撷取物象或事件,传达真实的感情。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与爱。锻炼学生写作。

 

《散步》教学建议
上一篇:《散步》教学反思    下一篇: 《散步》知识点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