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建议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建议1.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案例1新课导入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设计如下学生活动:(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从政治斗争性质来看,反映了哪一新兴阶级夺取政权?(4)看看注释,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2.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案例2战国七雄兼并战争(1)出示《战国铜壶》图,该图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2)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请同学们分别来讲一讲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3)出示“长平之战”历史材料:“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提问:请一位同学翻译这一段文字,说出它的史实要点。(4)根据上述图片、材料和历史故事,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一下,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5)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6)《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3.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案例3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出名。阅读本目第一段文字,结合上目所学,探究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各国纷纷变法这一现象。试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2)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当时鼎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3)书中表格列举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措施中每一条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通过变法内容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从国力增强、制度变革两个方面归纳其意义。请同学们分别说明,这些措施是如何有利于秦国增强国力,又如何有利于促进制度变革的?秦国国力增强和社会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影响?(5)幻灯片出示有关商鞅变法材料,要求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分析问题。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二:(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提问一:请几位同学翻译材料,说出史实要点。提问二: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问三:怎样理解“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句话?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提问四:结合材料,说一说,战国时期各国都厉行变法,为什么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提问五:想一想,商鞅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建议
上一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解读    下一篇: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解析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