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七下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共二课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2. 揣摩写作细节,感受作者复杂情感。
3. 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 学习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复杂情感,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 课堂导学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 预习自测
1.字音:
骇(   )    掳(   )    灸(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霹雳(   )     孤孀(   )
  1. 字词解释: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诘问】斥责、反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惧惮】害怕,畏惧。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音。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五、整体感知
(一)请你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勾画生字词。
2. 尝试给文章划分三部分
 
  • 阅读第一部分,尝试为阿长填一份简单的“个人简历”吧。
姓名   真实姓名  
职业   外貌  
六、初步感知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
1. 文章除了写阿长与《山海经》,还写了阿长哪些事呢?
    请你用:“阿长与        ” 的句式分别概括。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阿长?(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角度揣摩)
 
七、拓展探究
1.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始终如一的吗?有何变化?
请你按照作者的叙事顺序,勾画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
 
2.①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13段)
    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17段)
②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6段)
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
 
3. 作者记叙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中,哪些事是略写的?哪些事是详写的? 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八、总结提升
作者先表现自己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了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情感变化的?
 
九、写作(二选一)
1.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阿长写一段人物评述,要求500字左右。
2.写一个生活中你熟悉的人物,选取真实的事件,要详略得当,尽量写得真实、生动、传神,6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 学习目标。
1. 揣摩写作细节,品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复杂情感。
2. 理解鲁迅叙事独特的视角转换。
二、学习重点(难点)。
揣摩写作细节,品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复杂情感。
三、课堂回顾导学
上节课我们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起认识了一位旧社会的底层妇女,阿长。这个卑微贫苦,粗俗无知却又淳朴善良的妇女令鲁迅怀念、感激。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阿长其人其事,品味这部文学经典。
四、赏细节,悟真情
(一)概括: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 我渴慕《山海经》,但却得不到。
我为什么得不到?
补充资料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经过:
三个过程:先是问,再是买,再是送。
【问】
长妈妈问我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送】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从这里,你可以读出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信息?
 
【买】
①课文为什么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为什么买《山海经》前后反倒写了不少?
 
②小练笔:
尝试写出阿长《三海经》的过程
 
  1. 结果:
我收到《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五、换视角,悟真情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各题。
  1. 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课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阅读推荐、导读
1.《朝花夕拾》
2.《山海经》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老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下一篇: 第二单元写作 学习抒情PPT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