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37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逢秋思乡,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过程与方法】1.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与诗歌有关的背景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诵读。②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一)《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三、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课文发现并感受古诗词声韵之美。教师要提示朗读背诵要求,提示方法和技巧,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句读要正确。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子规”有伤感的气氛,应读得轻而缓慢,“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准确朗读,便于理解诗意,从而发现并感受到古诗词声韵之美。四、整体感知诗歌(一)《观沧海》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2.具体探究诗歌内容。(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一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明确: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势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虽是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篇。(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写这些事物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2.“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诗人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就已走了很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对友人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3.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明确:①明月是圆的,容易让人想起“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37
上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下一篇: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导学案2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