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溉汲”“及”“道”“不若”“得”的含义。2、能在老师帮助下借助注释初步掌握读懂浅易、短小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重点)3、理解寓言故事所寄寓的道理,学会归纳寓意。(教学难点)4、分辨身边道听途说现象,学会分辨真伪,不信谣,不传谣。新设计整堂课的设计基于寓教于乐的理念。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分组讨论重新设计寓言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中读懂文言、理解寓意,从而拉近初一年级学生与古代文言文的距离,让起始年级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寓言故事。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不多,七年级上册一到五单元已经学过几篇浅易、短小的文言文,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但是学生积累的文言字词是很少量的,对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判断还比较吃力。所以这一学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帮助和指导。重点难点1、能在老师帮助下借助注释初步掌握读懂浅易、短小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重点)2、理解寓言故事所寄寓的道理,学会归纳寓意。(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激趣导入老师讲一则故事: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卖茶的说:“锤得破!”杀猪的说:“锤不破!”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问:故事中两个人的分歧的核心在哪里?老师请学生分析,然后老师明确:“锤不破”中“锤”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不同的人由于理解误差,所得到的结论也会出现分歧。在咱们中国古代史书《吕氏春秋》里就记录了这么一则因为理解误差而闹出来的笑话。【讲授】第一步:读懂文言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显示节奏划分)(1)老师示范第一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划分课文余下部分的节奏。(3)抽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引导学生明确:朗读文言文,遇标点符号要停顿,另外,句子内部还要根据意思再作停顿。停顿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来了,例如:“及其/家穿井”,这样停顿就不正确。2、字词理解大闯关老师提示: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借助课下注释。当然,没有注释的还需要自己动脑筋哦。解释文言字词的意思可以用加字法,例如“常”,意思是“经常”。也可以用换字法,例如“穿井”,意思是“挖井”。分组解释课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看看哪个组最棒。第一组: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第二组: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第三组: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第四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第五组: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第六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老师总结评价各组表现,并提醒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告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要从积累一个个文言字词入手。3、同桌讨论学习,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大意。老师抽问三个难句的理解:(1)闻之于宋君译文:(这件事)被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了(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4、分角色表演朗读,进一步理解文言句子含义。(1)根据你的理解,在括号内填上人物说话应有的语气。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老师展示参考示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故作神秘地)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惊讶地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得意地)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走上台来,分角色表演朗读角色有:丁氏传话者宋君旁白(宋君只是表演动作)要求:读得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读得活灵活现。【讲授】第二步:读懂故事1、归纳情节:在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概括故事情节。参考示例:穿井告人——传话走样——问明真相2、理清矛盾,抓住核心。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丁氏本意)“得一人”发现一个人、挖到一个人(传话者、国人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确:同样一句话,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会出现偏差、分歧。【讲授】第三步:读出寓意活动1:概括寓意(启发学生从正面、反面归纳寓意,如:应该……不应该……)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我们不应该轻信,不应该以讹传讹,必须认真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寓言四则教案    下一篇: 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4课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