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等到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助词,的顺接连词从井里打水浇地汲水,从下往上打水。代词,他告诉节省,得到居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听到译文: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谈论、讲述使听见翻译2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吾穿井得一人”。传播得到,这里指“发现”。这件事这件事全国的人都相互谈论这件事,直到传入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向这件事回答的劳动力在翻译3派遣节省,得到发现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翻译4像这样不如积累词语(1)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哪里平安子将安之?古义:?????今义:??待,等到连词,和古义:应答,回答及其家穿井丁氏对曰今义:正确?????(2)词性活用??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东。我将东徙。(3)一词多义闻之于宋君???? ???子将安之??????? ??得一人之使?????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故东迁??????????? 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代词?,这件事动词,到助词,的听到使动用法,使听到认为因为介词,在之闻以于介词,被◆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文言句式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3.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丁氏无井——出溉汲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国君调查——得一劳力(省一人)穿井得一人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写作方法 《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1、说话要防止歧义。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上一篇: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下一篇: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