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0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学会朗读,把握节奏,注意停顿,注意语速和重音。3、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品味文中的意境美。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内容并掌握常用的言词汇。5、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翻译全文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播放富春江风光图片,学生欣赏。2.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3.作者及作品介绍: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4.文体介绍: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二、新课教学1.了解本文学习目标。2.朗读课文。(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奏。(3).生字正音。3.翻译课文。重点词语:俱都;共色同样的颜色;从流随着江流独绝独一无二;缥碧青白色;急湍激流的水;奔飞奔的马;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均作动词用,向高处和远处伸展;指向;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纶筹划、治理;4.再读课文,品味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细心品味(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理解词义三、课堂小结山水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第二课时一、复习1、填空题《与朱元思书》选自《》,作者。本文是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式,总写的一句是“”。2.翻译重点语句(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课文欣赏多媒体播放富春江图片,学生欣赏。三、整体感知:1、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风景,作者怎样概括的?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三段结构上是什么关系?明确、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2段:描写异水。第3段:描写奇山。第1段与第2、3段之间是总分关系。四、内容研讨课文第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明确:1、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静态)2、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作者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第三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1、视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3、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五、课文欣赏:1、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明确:静态:清澈;动态:急猛。2、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明确:“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雄奇秀丽的奇山异水,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0
上一篇: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下一篇: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9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