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八上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愚公移山 《列子》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文学常识1、作者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朗读,解决读音问题。朗读课文高万仞rèn无穷匮kuì也惩山北之塞sè曾zēng不若叩kòu石恳壤始龀chèn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箕jī畚běn孀shuāng妻冀jì州荷hè担者三夫雍yōng南文章结构:一(1)交代故事背景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移之不易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被移设伏二(2—4)叙述故事2、情节开端发展:决心移山,全家支持,排除疑难,付诸行动。3、驳斥智叟(故事高潮,全文核心)4、愚公愿望实现,神话结尾——移山结果 学习第一段1、朗读2、重点字词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方:方圆,指面积。【2】万仞:形容极高。古代以七八丈为一仞。【3】之:助词,的。3、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阳河的北边。小结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学习第二段1、朗读、背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学习第二段2、重点词语:【1】且:将近。【2】面:对着。【3】惩:苦于。【4】塞:阻塞。【5】迂:曲折,绕远。【6】聚:集合,使…聚集;室:家。【7】谋:商量.【8】毕:用尽;险:险峻的大山。【9】指:通“直”一直。【10】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11】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2】献疑:提出疑问。【13】以:凭。曾: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14】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15】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16】诸:之于。尾:末端,指渤海的旁边。【17】遂:于是;荷:肩负、挑。【18】叩:打,敲;箕畚:用箕畚……【19】遗男:遗孤,孤儿。跳:动词作状语,跳着;易:交换;反:通“返”,往返。焉:语气词。 思考:第②段中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是哪两句?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结: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学习第三段1、朗读、背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学习第三段2、重点字词【1】止:使---停止:之:他。【2】甚:严重;汝:你;惠:通“慧”,聪明。【3】以:凭借;毛:草木;息:叹息。【4】固:顽固。彻:通达,改变。不若:不如,比不上。【5】虽:即使;焉:那里。穷匮:穷尽。【6】而:然而,但是;加:增加;苦:担心。【7】亡:通“无”,没有。 思考:文中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刻画智叟和愚公的?语言描写。小结: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学习第四段1、朗读: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习第四段

 

八上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上一篇:愚公移山课件五    下一篇: 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