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音乐 > 九年级下册

瑶族舞曲课件三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瑶族舞曲制作人:曾蔚文瑶族简介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铜鼓铜鼓,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丧葬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几天几夜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敲击铜鼓亦可召唤鬼神前来护祐死者的灵魂,使他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瑶族长鼓舞乐曲介绍民族管弦乐,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刘铁山、茅沅作曲,彭修文编配乐器。作者充分发挥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魅力,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乐曲开始,低音乐器轻轻奏出的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即将开始。引子过去之后,乐队中音色华丽明亮的高胡徐缓地奏出柔和委婉的主题,似见一位窈窕的少女翩翩起舞,妮娜多姿。然后管子、笙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弹弦乐器以活跃的、五声性音阶式上下进行的音型作背景衬托,姑娘们纷纷加入舞队,人们活跃起来了。这时,乐曲进入由第一主题衍变而来的、粗犷热烈的快板段落,表示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舞列欢跳起来,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力度增强,渲染了热烈欢快的舞蹈气氛。在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之后,渐慢渐弱的过渡乐句引出对比性的中段。这时乐曲由d羽转为D宫,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调性色彩对比鲜明。中段的旋律风格性很强。笛笙和鸣,清新悠扬,情韵连绵,恰似一对恋人在轻歌曼舞,互表爱慕之情,憧憬着幸福美好的未来。第三大段是再现部。乐队进入全奏,把音乐往高潮推进。最后的结尾部分,乐队各组乐器竞奏不断重复的音型,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表现了人们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结束。谢谢欣赏

 

瑶族舞曲课件三
上一篇:瑶族舞曲课件    下一篇: 瑶族舞曲课件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