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练习题10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一、单项选择题1.运用历史地图感知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图反映了()A.国家的统一和巩固B.民族政权的并立C.经济重心的南移D.中外的交往与冲突2.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A.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中趋利避害C.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3.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①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关于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B.西夏多次进攻北宋且屡屡获胜,后来北宋与之和谈,向西夏称臣,宋给西夏岁币。C.北宋建立后,辽国建立,之后是西夏建立。D.总体来说,辽、西夏、金与北宋的关系是附属关系。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 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6.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BCD7.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匈奴族②西夏-元昊③澶渊之盟—宋真宗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材料中描述的君主是()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拓跋宏9.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A.汉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朝鲜族10.张燕有幸参加某知识竞赛,竞赛中有一道题:请根据三个关键词“游牧民族、李元昊、西夏文字”,判断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正确的回答应是()A.契丹 B.匈奴 C.女真 D.党项11.辽军兵临澶州威胁东京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A.姚崇 B.宋璟 C.魏征D.寇准12.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对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中所评价民族首领属于()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选自《中国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回答,宋辽和议的背景是什么?(2)此次和议史称什么?产生哪些影响?(3)结合材料和所学,宋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请回答:(1)分析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2)据此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ACAC6.CCCCD11.DB二、材料解析题:13.(1)澶州之战,宋军大败辽军(2)澶渊之盟辽宋之间保持着长期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3)由战争到和平14.(1)“阶段性的和好”指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议和。“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2)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练习题10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22    下一篇: 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及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