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试卷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二单元一、单项选择题1.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A.防止武将专权B.强干弱枝C.加强禁军D.使其互相牵制2.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3.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国家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4.“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人建立帝国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建立帝国和完成天下为一的君主分别是()A.李渊和李世民 B.宋太祖和宋高宗C.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D.顺治帝和康熙帝5.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6.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A.“司南”最早出现于上古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汉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朝7.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A.《窦娥冤》B.《资治通鉴》C.《救风尘》D.《念怒娇?赤壁怀古》8.元朝疆域辽阔,被誉为“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A.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B.与匈奴、鲜卑等民族贸易加强C.南海诸岛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北京成为元朝的行政中心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A.王位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0.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南北朝时期 B.随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1.《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12.历史上的金国军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句话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岳家军,沉重打击了金军B.岳家军收复了很多失地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D.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13.下列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A.统一全国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杯酒释兵权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14.目前,我国有23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你知道我国最早建立行省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A.战国时期B.秦朝C.隋朝D.元朝1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很长时间,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16.元代文艺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是:()A.散文B.杂剧C.唐诗D.宋词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宋代《货郎图》图二北宋“交子”铜版拓片图三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一中的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行业的繁荣景象?(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历史情况简表朝代或作品历史情况或内容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宋朝初期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宋朝时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到。……——摘边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试卷5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检测题10    下一篇: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测试题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