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复习资料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1. 人物形象:
①面目英俊、身材苗条、个子清瘦;
②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细心热情;
③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④充满对生命的热爱;
⑤吃苦耐劳,不屈不挠;
⑥善于计划。
2、人物经历
出生于官僚家庭
早年求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五四运动成为学生领袖(被捕,监禁一年) 释放后出国,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发动国民革命
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组织上海工人罢工
组织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
3、文段:
①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 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 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唿:“哈啰,你想找什么人 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②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 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 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贺龙:
  1. 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 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 八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是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 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 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2. 贺龙的红二方面军在一九三五年最后从湖南苏区撤出时,据说有步枪四万多支。这支红军在他自己的去西北的长征路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较之 江西红军主力甚至更大。在雪山上死去的有成千上万,又有成千上万的饿死 或被南京方面炸死。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据 李说,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 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参加,填补缺额。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大多数赤着脚, 处于半饥饿和筋疲力尽状态——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经过几个月的 休整,他的部队现在又在行军路上,向甘肃进发,预期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到达。
  3. 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辈分”最高,因 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 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李说他说起话来能“叫 死人活过来打仗”。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他 把儿子贺龙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们说贺龙面不改色, 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4.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 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 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 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5.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 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 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 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贺龙的妻子也是如此。”
  6. 人物形象:
①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虽已年过半百,但是仍然很健康;
②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
③性格急躁易怒,但是又很谦虚求教;
④忠诚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
 
毛泽东:
1、家庭环境:
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
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帐。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 上记起帐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 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 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 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 发生过争吵。
  1. 反抗行为:
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 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 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 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  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1. 所谓“禁书”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 坏书。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
《盛世危言》,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  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 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
  1. 影响一生的事情:
这时,湖南发生了一件事情,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读书的那个小学堂外 边,我们学生看到许多豆商从长沙回来。我们问他们为什么都离开长沙。 他们告诉我们城里闹了大乱子。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 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挤。但抚台傲慢地回答 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  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 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 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 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 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 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1. 剪辫子:
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立宪成为广大人民的 要求。皇帝的答复只是下旨设立一个资政院。在我的学堂里,同学们越 来越激动。为了发泄排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 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用。 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个人成了我 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 的假辫子发展到主张全部取消辫子了。政治思想是怎样能够改变一个人 的观点呵!
  1. 政治活动:
一九二〇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 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我第 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 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 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1. 马克思主信仰:
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 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 著。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 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 义者了。
一九二一年五月,我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
8、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二次当 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 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 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 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 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9、人物形象:
成长时期:
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 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
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 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 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彭德怀
1、言谈举止: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有点不好,他的谈话举
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
笑,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
2、童年的经历: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但因为六岁时母亲早,继母便因他在老式学堂中被老师打时接了老师一下,而将他赶了出来。父亲迁就妻子将他送去了一个婶母那里,婶母将他送去了所谓新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认为不信奉孝敬父母,他
告诉婶母后,婶母就不让他去上学了。他的祖母先是经常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子,后又因彭德怀从炉子上踢下了她的大烟盘,而要将他溺死,所有人都不反对,就在族人准备溺死他的时候,舅勇救下了他,但是他得离开家,于是年仅九岁的彭德怀只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地
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他做过放牛娃、矿工、鞋匠学徒、烧碱矿工人,这些工作都又累又苦且没有工钱,最后他去修水渠,终于拿到了工资,两年攒了一千五百文一一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
3、第二次参军任军官后,他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
416岁时,彭德怀回到家乡去找当初救下他的舅舅,留在他家,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舅舅对婚事也颇赞同。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因愤怒于大地主的为富不仁,带领农民攻打了那个大地主的家,把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为此,他只得又开始逃命,这时他已够参军年龄,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
5、人物形象:
A、生活简朴:彭德怀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问部下一样。
B、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③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
C、活泼,有孩子气: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②在向我讲述青年时代和斗争的情况时,他手里执着一个用蒙古马鬃做的苍蝇操,为了强调语气,漫不经心地随手挥舞着,在屋子里暖来踱去,说说笑笑。
D、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①有一天红二师进行学习,斯诺正好同彭德怀在一起,他突然叫大家冲到小山顶上去,接着就一路领先,在大家之前先到达山顶:②又有一次,他们在骑马时,彭德怀也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⑧他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
E、喜欢、尊重孩子:他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斯诺常常见到影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F、有正义感:在看到大地主拒绝饥民要求平价卖米的情形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
G、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招供屈服。
H、才能出众:彭德怀是行伍出身,不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年方28岁就已任旅长,在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居杀”时,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也不敢贸然下手。
I、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彭德怀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徐海东
1、外貌形象:徐海东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庭,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
2、言谈举止: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在谈吐上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尽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用里上来,卷起裤,参加了一支路过的”自恳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3、出身与家庭:徐海东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县,他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黄陂的一个窑里做窑工,仅可糊口。
4、童年的经历:徐海东上学第四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了一场”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一群富家子弟把他逼到墙角里,他扔出去一块石头打破了一个姓黄的地主家孩子的脑袋,那孩子哭着走了,不久带着家人回来,对徐海东拳打脚踢,先生又打了他一顿,他便逃学不肯去。后来就到窑厂去当学徒,在”谢师的几年”里没有工资,他十六岁满师,在三百个工人中工资最高。
5、参加革命的起因:21岁时,徐海东因家庭纠纷离家,步行到了汉口,接着又到了江西,做了一年窑工,本打算回家,却因得霍乱花光了积蓄,就参加了军队。他对军阀的军队感到厌恶,和一个军官一起开了小差,逃到广州,参加了张发奎将军的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春,国民党军队分成左翼和右要两派,徐海东站在激进派一边,不得不逃亡,他偷偷地回到了黄陂。这时,他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已经成了共产党员,他在黄陂就立即开始建立党支部。
6、人物性格及事件:
A、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B,有强烈的自豪感:①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也很感到自豪。
C、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D、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已嵌在那棵树上了。
E、大胆无畏:1.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2.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F、勇于反抗: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
 
朱德
1、外貌形象: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2农民出身,1886年生于四川马鞍场村,后来被过继给伯父作为长子,到大湾生活。
36岁进地主家的私望,读了三年书,地主对他很坏,他白天读书,放学后干各种活,过继到伯父家后,又去念了六七年古书。1905年考过科举,1906年在高等小学读了6个月,又在一个中学里读了6个月。1907年在成都体育学校读了一年书,后来回到仪陇县,在高等小学教体操。1909年,进了云南讲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离校。
4受人影响,有革命倾向,1909年进讲武堂不到几个星期就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在蔡领导的车队中与反动车队作战,后遭反动车队追击,在四川谢绝了师长的位置,决定寻找共产党,1922年10月,终于在德国柏林找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和周恩来、贺龙等同志一起发动了南昌起义。
5、人物性格及事件:
A、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冬天则以耗牛肉当饭:②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④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帽子;⑤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⑥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⑦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B、爱好广泛: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打个”不厌”:他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C、负责,诚实可靠:妻子康克清认为朱德对一切大小情都十分负责。
D、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将在印度支那边界作战的经验与书本和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E、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
F、执著追求,意志坚定:为了寻找共产党,朱德谢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的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G、忠诚谦虚,服从指挥: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一一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H、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罕见的人品: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和各种艰难,仍能保持方众一心,这必须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 选择题
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D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C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 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D )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1周年 
 
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B ) 
A 、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B ) 
  •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7.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D )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8.《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9.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D )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10.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 )。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11.彭德怀的家庭是      。 ( B )
A.地主           B.富农          C.佃农     D.贫农
 
12.“外国智囊”是      。 ( B )
A.詹姆斯·邦德       B.李德    C.威尔·什克     D.丹尼尔  
 
13.作者在来“红色中国”之前注射了        病菌( B )
A 伤寒 痢疾   B天花 鼠疫   C水俣病 霍乱  
 
14.斯诺离开保安前,对( A )进行了最后一次采访。
A.毛泽东 B.洛甫 C.伍修权 D.蔡树藩
 
15.我才走到一个坐落在河湾上的小村庄,因为长途跋涉的疲乏倒头 就睡着了,天刚破晓,分会主席站在我的身边,“你最好早一点动 身,这里附近有土匪,你得赶紧到安塞去。”
文本中提到的土匪是指( B )
A.红军  B.白匪  C.强盗  D.小偷
 
16.“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额骨突出。 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 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上面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 B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彭德怀
 
  • 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 的情况。
2.“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 ,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 电报。”
3.“新来的那个人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 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这是斯诺初见徐海东的印象。
4.与弟兄们共同生活,赢得信任;查看地形,精密计划;细心处理,亲自领导;与民众保持很好的关系,这是朱德的带兵战术。
5.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 66 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的徐海东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徐特立 ,还有平均年龄在 25 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16 岁的江西老表,已经 64 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
6.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长征 精神。
7.张学良派自己的座机去保安 ,接了三个共产党代表到西安: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 、东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西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博古。
8.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间是 1924 年到 1927 年。
9.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 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着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 的象征。
10.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心中,它们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
11.总司令(蒋介石)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
12.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 悬赏五万元要其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13.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 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 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4.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50岁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简答题。
1.简述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
(1)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不满,很早就具有了反抗意识;
(2)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
(3)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 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 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昆虫记》
一、内容简介
《昆虫记》《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昆虫记》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鲁迅称之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二、作品主题
《昆虫记》一书,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和对科普的深刻省思。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艺术特色
1、《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2、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3、内容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其准确无误地记录了观察得到的事实,没有任何增添,也没有什么忽略。
4、《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四、典型情节
1. 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2. 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3. 蜘蛛在捕获食物、编制“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4. 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5. 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6. 两只塔蓝图拉毒蛛惊心动魄的厮杀。
 
五、名著缩写
1、这些昆虫全都是我的伙伴,我的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从前和现在所熟识的朋友们,它们全都住在这里,它们每天打猎,建筑窝巢,以及养活它们的家族。而且,假如我打算移动一下住处,大山离我很近,到处都是野草莓树、岩蔷薇和石楠植物,黄蜂与蜜蜂都是喜欢聚集在那里的。我有很多理由,使我为了乡村而逃避都市,来到西内南,做些除杂草和灌溉莴苣的事情。
——(《论祖传》)

2、我注视着池水中的气泡,作了一番遐想:在许多许多年以前,陆地刚刚脱离了海洋,那时草是第一棵植物,它吐出第一口氧气,供给生物呼吸。于是各种各样的动物相继出现了,而且一代一代繁衍、变化下去,一直形成今天的生物世界。我的玻璃池塘似乎在告诉我一个行星航行在没有氧气的空间里的故事。
——(《神秘的池塘》)
 
3、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石蚕》)

4、第一次被人们谈到,是在过去的六七千年以前。古代埃及的农民,在春天灌溉农田的时候,常常看见一种肥肥的黑色的昆虫从他们身边经过,忙碌地向后推着一个圆球似的东西。他们当然很惊讶地注意到了这个奇形怪状的旋转物体,像今日布罗温司的农民那样。
——(《蜣螂》)
5、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的,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橄榄树的地方,但是凡读过拉封敦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虽然拉封敦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人。
——(《蝉》)

6、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蜣螂》)

7、有很多种昆虫都非常喜欢在我们的屋子旁边建筑它们的巢穴,在这些昆虫中最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要首推那种叫舍腰蜂的动物了。泥水匠蜂的窠巢是利用硬的灰泥制做而成的。一般它的巢都围绕在树枝的四周。由于是灰泥组成的,所以它就能够非常坚固地附着在上面。但是,泥水匠蜂的窠巢,只是用泥土做成的,没有加水泥,或者是其它什么更能让它坚固的基础。那么,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泥水匠蜂》)

8、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歌。如果它也有一种钹,它的声誉,应比有名的音乐家要大得多,因为它在形状上与习惯上都十分的不平常。它将是一名出色的乐手。它身上有那么多的杀伤性很强的武器,还有那么凶恶的捕食方法,甚至它居然要以自己的同类为食。尽管如此,螳螂也和人类是一样的,不光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还拥有很多自己的优点。比如,螳螂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这便是螳螂众多优点中很突出的一个。
——(《螳螂》)


9、确确实实地回来了。也许是因为它们怀念着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凭借这种强烈的本能,它们回来了。是的,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不可解释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我们人类所缺少的。
——(《蜜蜂》)

10、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我取了一张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就这样迷了路,其它的,凭着它们的记忆力顺着原路回去了。这证明它们并不是像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也照旧回得来。
——(《红蚂蚁》)

11、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差不多和蝉是一样有名气的。它们在有数的几种模范式的昆虫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只占有这其中的一项,是不足以让它们成就如此大的名气的。一位动物故事学家拉封丹,对于它只谈了简单的几句,仿佛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动物的天才与名气。
——(《蟋蟀》)

12、孔雀蛾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的一生也将结束了。
——(《孔雀蛾》)

13、当我们观察着园蛛,尤其是丝光蛛和条纹蛛的网时,我们会发现它的网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那些辐排得很均匀,每对相邻的辐所交成的角都是相等的;虽然辐的数目对不同的蜘蛛而言是各不相同的,可这个规律适用于各种蜘蛛。
——(《蜘蛛的几何学》)

14、这根线之所以要从网的中心引出是因为中心是所有的辐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每一根辐的振动,对中心都有直接的影响。一只虫子在网的任何一部分挣扎,都能把振动直接传导到中央这根线上。所以蜘蛛躲在远远的隐蔽处,就可以从这根线上得到猎物落网的消息。这根斜线不但是一座桥梁,并且是一种信号工具,是一根电报线。
——(《蜘蛛的电报线》)

15、不久,小虫就要尝尝绿色植物了。卷心菜的灾难也就此开始了。它们的胃口多好啊!我从一颗最大的卷心菜上采来一大把叶子去喂我养在实验室的一群幼虫,可是两个小时后,除了叶子中央粗大的叶脉之外,已经什么都不剩了。照这样的速度吃起来,这一片卷心菜田没多少日子就会被吃完了。
——(《卷心菜毛虫》)


16、在这些默默地埋头苦干的蜜蜂和黄蜂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别的虫,那些我们称之为寄生虫。它们匆匆忙忙地从这个家赶到那个家,耐心地躲在门口守候着,你别以为它们是在拜访好友,它们这些鬼鬼祟祟的行为决不是出于好意,它们是要找一个机会去牺牲别人,以便安置自己的家。
——(《寄生虫》)
 
  • 论述
    1.为什么称法布尔是昆虫学的荷马?
答:因为法布尔的《昆虫记》详尽的描述了几种昆虫的习性以及他所做的实验,可以说是昆虫学界的权威著作,而且文学性很强,在昆虫学界的地位差不多就是《荷马史诗》在史学界的地位一样。所以说法布尔是“昆虫学的荷马”。

2.假如你要向朋友推荐《昆虫记》,请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1)《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是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
  1.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这部书将昆虫世界趣味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2.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考,美术家一般的看法,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3.在《昆虫记》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我最喜欢的昆虫是:螳螂。
喜欢的理由:凶残但机警,生活能力强,但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 

4.《昆虫记》中写了不少昆虫的生活和习性,请你列举几个出来。
答: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是不知疲倦的歌唱家;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 螳螂外表美丽而天性凶残,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是不折不扣的杀手; 狼蛛一口就能咬到敌人致命的部位,是一招致死的杀手; 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

5、腾讯读书频道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你将带着《昆虫记》参赛。请你用简洁扼要的语言为这部书写一篇精彩的推荐语。答案:示例1、《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 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示例2、《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七、选段阅读题
杰出的建筑师
法布尔
①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几乎和蝉一样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和建筑才华,它的住所老称别墅。一位法国作家在一篇关于蟋蜱的高言中写到:“我的小家庭很舒适,如果你想要快乐的生活,就隐居在这里面吧!”
②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隐藏着蟋蟀的住所。在这里,即便是下一场磅沱的暴雨,也会立刻就干了。蟋蟀的住所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九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一个手指头那样。隧道按照地形情况,或弯曲,或垂直。总有一叶草,把进出洞穴的孔道遮蔽在黑暗之中。那微斜的门口,仔细用扫导打扫千净,收拾得宽敞整洁。这里就是它们的聚会平台,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蟋蟀们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它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解翩起舞的花蝴蝶。相反倒有些怜惜它们。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有家庭欢乐的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
③确实,在建造巢穴方面,蟋蟀可以算是超群出众了。在各种各样的昆虫之中,只有蟋蟀在长大之后,拥有稳固的家庭住所。即使在一年之中最坏的时节,大多数其他种类的昆虫,都只是在一个临时的隐避所里哲且躲避身形,躲避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尽管这些昆虫在很多时候,也会制造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奇的东西,以便安置它们自己的家,比如棉花袋子,用各种树叶制作而成的篮子,还有那种水泥制成的塔等等。
④经过辛苦芳作造出的家,无论是有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春天,还是在寒风刺骨、强天雪飘的严冬,都让蟋蟀无比依赖,不想迁移到任何其他地方去。虽然蟋蟀屋子内部并不奢华,隧道底部就是卧室,但这里很宽敞,也不潮湿。这样一个居住之所,是为安全舒适而建的,是蟋蟀的别墅。其他动物,或许正过着孤独流浪的生活》,或许正卧在露天里,或许埋伏在枯树叶、石头和老树的树皮底下,它们正为没有一个稳固的住所而烦恼呢。
⑤要想建成一个稳固的住宅,并不那么简单。在我的住地不远的地方,有狐狸和獾猪的洞穴,它们绝大部分只是由不太整齐的岩石构建而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些洞穴都很少修整。对于这类动物而言,只要能有个洞,暂且价生,“寒窑画破能避风雨”也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兔子要比它们聪明一些,如果有些地方没有天然的洞穴可以供免子们居住,以便躲避外界的侵袭与烦扰,那么,它们就会到处寻找自己喜欢的地点进行挖掘。
⑥然而,蟋蟀则要比它们中的任何一位聪明得多。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已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拥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蟋蟀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洞穴,因为这些洞不合适,没有安全保障。蟋蟀要求自己的别墅每一处都必须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从它的大厅一直到卧室,无一例外。因此,它拥有安全可靠的躲避隐藏的场所,拥有享受不尽的舒适感。
⑦除去人类,至今我还设有发现哪种动物的建筑技术要比蟋蟀更加精湛,它是自然界杰出的建筑大师。
(根据《昆虫记.蟋蟀》删改)
1.文中蟋蜂的住所有哪些特点?请提取文中的三个词语加以概括。(3分)
安全(隐蔽)   舒适  稳固
2.第②段目线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九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个手指头那样。
不能,因为“最多”表示程度限制(最大限度) (1分),用在原文是指这个隐蔽的隧道最深处不超过九寸,(不是很深) (1 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后就变成这个隧道深九寸,不符合实际,语言不准确) (1分)。
3.文章第⑤段不是写蟋蟀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不能删除(1分)第⑤段主要介绍狐狸、獾猪和兔子的洞穴,与蟋蟀的居所做比较(或对比),突出蟋蟀的建筑技艺高超(聪明,更会选址)。(第⑤段内容1分,作用1分。)
4.下面是《辞海》中介绍蟋蟀的文字,其语言与选文有何区别?选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辯海》:“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本文的语言富有文学性,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而《词海》中的文字显得平实准确,趣味性不强。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字词拼音解释汇总    下一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