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美术 > 八年级下册

美术八年级下册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欣赏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赏析 这是写景。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欣赏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概述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问题:1、何谓园林?2、造园的要素有哪些?3、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4、我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2、造园的要素有哪些?主要要素:建筑(亭台楼阁)、山石、池沼、花草树木、幽径。3、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商周(萌芽)--秦汉魏晋(形成)--隋唐两宋(发展)--明清(辉煌)中国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 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名胜园林:杭州西湖、绍兴兰亭寺观园林:峨眉山报国寺、杭州灵隐寺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1、皇家园林—颐和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型高大,表现了对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的体现。2、私家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私家园林—留园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私家园林的特点: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且居住和游览合一,园林色彩淡雅素净,表现主人悠游林下,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心态。三、小结与思考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古典园林能不能与之融合,我们该如何继承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

 

美术八年级下册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课件
上一篇:第五单元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课件ppt    下一篇: 《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说课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