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春望教学目标体会《春望》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诗歌创作的时代、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久远,学生不能够理解。学生对杜甫当时的处境、“安史之乱”历史背景不了解,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体会《春望》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要通过了解背景,感悟诗境等,学生较难把握。难点分析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高度集中的语言,让积累不多的学生带来困惑。教学方法1.通过了解杜甫和诗歌背景,抓住关键词体会所表达的情感。?2.通过品读和诵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情感,体会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亲之情。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用杜甫的诗歌引出他的生平。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乱世,见过繁华,享受过生活,24岁登上泰山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6岁时仍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他无奈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49岁时仍能感叹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千古名句。他就是杜甫,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剧作中。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诵读诗歌,品味诗韵。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的划分。3.品读诗歌,感悟诗境。(1)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①诗人“春望”,“望”到的是什么景象呢?如何理解?明确:暮春时节,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荒草丛生。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战乱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害,这破败之景,让诗人产生了忧国之情。②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明确: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③介绍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八年之久。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也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2)所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这一联如何理解呢?明确: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一是触景生情:作者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与家人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二是移情于物: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之思,作者为动乱时局而感伤,为生离死别而激愤。(3)所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①在这样动荡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呢?明确:能够收到一封家人的来信。②薄薄的家书怎么能值万两黄金呢?这一联如何理解呢?明确:三月表示数月,是时间长的意思。战火连绵,久久不息,一封家书却能抵万两黄金。作者以“万金”给“家书”作价,用夸张言其珍贵,亲人的平安健康定比万两黄金还珍贵。作者的思亲之情,煎断肝肠。诗人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收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4)所忧: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杜甫已满头白发,大家猜一下,他有多大年纪?明确:当时杜甫年纪45岁,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一联如何理解呢?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这时,他的愁不仅在思亲,更是在忧国。这一联堪称神来之笔,它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短,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4.题目中“望”字的理解。明确:作者用“望”字展开,又用“望”字结尾,不仅望见了京城长安的破败之景,同时也盼望能收到家人报平安的来信,期望自己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更渴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5.主题探讨。明确: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课堂练习(难点巩固)6.品味诗情。现在请同学们怀着对诗人的敬仰一起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要求。朗读要求:朗读的节奏要缓急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上一篇:李清照词如梦令《渔家傲》教案    下一篇: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表格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