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下《木兰诗》阅读练习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木兰诗》一、阅读下文,完成相关题目。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木兰诗》选自_____朝________(人名)编的《____________》,这是______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__________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_________、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汉乐府中的“双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2)不闻机杼声()(3)唯闻女叹息()(4)问女何所忆()(5)昨夜见军帖()(6)军书十二卷()(7)愿为市鞍马()()(8)旦辞爷娘去()(9)万里赴戎机()(10)关山度若飞()(11)朔气传金柝()(12)策勋十二转()(13)赏赐百千强()(14)可汗问所欲()(15)愿驰千里足()(16)出郭相扶将()()(17)著我旧时裳()(18)雄兔脚扑朔()(19)雌兔眼迷离()(20)双兔傍地走()() 3.一词多义:(1)市(2)机(3)帖①愿为市鞍马()①万里赴戎机()①昨夜见军帖()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对镜帖花黄()4.默写填空:(1)《木兰诗》中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相似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木兰诗》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灾情就是命令,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星夜兼程奔赴灾区,此种情景用《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来形容最为恰当。(4)现今社会男女平等,世界给了女性一个更好的舞台,就如《木兰诗》中女子如有施展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3自然段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有哪些作用()(多选)A.作者为凑字数,把要买的东西分配到东西南北市当中。B.作者用这样的写法,渲染了战前的紧张。C.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D.表明战事紧迫。6.对第3段中“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排比的手法,反映战事紧迫。B.采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C.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7.对《木兰诗》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8.对本文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的归来的情景。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9.《木兰诗》中,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现木兰想早日到达战场的急切心情。B.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C.描写征途遥远,表现不畏艰难的决心。D.像飞一样渡过千山万水,表现了木兰欢快的心情。10.结

 

部编版七下《木兰诗》阅读练习
上一篇:第9课《木兰诗》练习(无案)    下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木兰诗》练习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