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依据显性信息推断隐含信息,体会作者在得到《山海经》时对阿长的情感。2.概括主要事件,捕捉关联词,梳理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教学重点捕捉关联词,梳理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教学难点依据显性信息推断隐含信息,体会作者在得到《山海经》时对阿长的情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核心问题,解读课题二、研读第3~18段,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一)回顾作者写了哪些事事件:①行为粗俗;②懂得规矩,教我道理;③讲“长毛”的故事;④谋害隐鼠。(二)捕捉转折词,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事连缀起来的请从文中寻找连接几个事件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的特点。(由转折词“但是”引出后一件事,内容中包含对这件事的概括,以及“我”对此的情感态度)从这些材料的关系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厌—烦—敬—憎:每次作者笔锋一转,看似要从阿长的缺点转到优点,其实引出的却是阿长的另一个缺陷,以及作者对此更深一层的反感。因此,每一次转折,其实都是作者对阿长反感的一次加深,而憎恶之情,正是由层层递进的反感累积而成。三、研读第19~29段,体会《山海经》事件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一)分析这件事中阿长的表现1.从文中看,阿长有哪些表现?阿长有两个行为:问书,给书;一句语言。2.从文中显性的表现中,推断这背后的表现①文中写到她“问书”的表现,试想她是如何得知“我”想要《山海经》的?“我”对书的念念不忘,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②从她的话中可知她并不识字,请推断买书过程中她可能经历什么?不识字的她买书应该是颇费了一番波折,极其不易的。③请想象好不容易买到书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高兴的。3.结合阿长的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从中能看出在此事中阿长是怎样对“我”的?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记“我”所记,急“我”所急,乐“我”所乐。(二)体会《山海经》这本书对作者的意义作者得到书前与得到书时的感受分别是怎样的?得书前:渴慕,念念不忘。得书时:震惊,惊喜;得书后:钟爱,难忘。可见这套书为“我”所爱,对“我”意义重大。(三)结合以上两条思路,体会此事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新的敬意”——真诚的敬意四、将第3~18段与第19~29段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我”曾对阿长有过由厌—烦—“敬”(惧)—憎层层递进的反感,可是在“我”对《山海经》渴慕而牵挂时,居然是“最憎恶”的她主动关心;在“我”不抱希望时,居然是不识字的她圆了“我”的心愿,因此这件事以后“我”对她产生了真正的敬意。(曲线图)将文章第3~18段的这些事件与第19~29段的主要事件组合起来,是文章所有事件的写作思路,我们从这组思路中,读到作者情感真正的转折。五、研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体会作者回述往事时所怀的情感(一)思考开头、结尾中反复之语强调什么说明“我”对她是忘却与疏忽的,她在“我”心里是微不足道的。(二)联系《山海经》事件,体会作者在阿长心里的地位非常重要,令她记得与关心的。(三)思考文章开头、结尾看似“絮絮叨叨”的叙述要表达什么歉意。他写记得这个称呼的来历,记得阿长之前的那个女工,他努力调动所有与阿长有关的记忆,却依然连阿长最基本的姓名都不记得。阿长只是一个不被人记得的小人物,她有着小人物的局限,那是她的可悲;她更有着真正的善良与热心,那又是她的可贵。在这段看似有些絮絮叨叨的叙述中,作者为自己未曾关注与理解过这个小人物的可悲与可贵,而满怀歉意。六、总结:回顾解读路径七、作业布置用本课学到的解读方法(梳理事件关系、分析人物表现、品读反复之语)来阅读《范爱农》(选自《朝花夕拾》),并记录你的阅读心得。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4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0    下一篇: 《老王》一课一练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