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及练习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二、创作背景。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三、诗歌解读。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答: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都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答:“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答:神态描写。写出诗人热泪飞洒的样子;“独”渲染诗人的孤独和悲愤。5、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感伤之情。《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二、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三、诗歌解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吗?好在何处?答:“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3、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答: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4、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不仅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5、《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答: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远大抱负。6、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原因: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③歌颂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透露诗人兼济天下的抱负。7、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答:⑴“割”写出泰山像一把刀切断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2)“小”,矮小。写出泰山的巍然高耸,表达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登飞来峰》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二、创作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及练习
上一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三    下一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含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