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望岳》《登飞来峰 》比较阅读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望岳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准确诵读、默写出两首诗;2、学习赏析诗歌语句,并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主旨或诗人情思;3、初步尝试比较阅读,寻求诗歌共同点。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2、名句赏析;教学难点:理解主旨或作者情思。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1、看注解,了解作者或词义;2、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教学过程:导入语: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一、了解课标古诗考点,熟悉古诗学习要领;二、1、整体把握《望岳》所写景物和特点;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读诗就要理解诗中表现的景物特点。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写泰山高大雄伟。2、诵读节奏指导;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律、五绝等字少于五字的诗句节奏分为两部分为佳。3、诗句意思预习展示;(略)4、知诗人,解题意;(1)、你对诗人杜甫了解多少?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有著名的“三吏三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因此也被后人称为“诗圣”。(2)、诗题“望岳”的“望”,立足点在哪里?“望”的顺序是由而,依次望见了哪些景象或景物?泰山脚下;由远而近;依次望见了“青未了;割昏晓;云、鸟。”5、赏析诗中名句;(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示例:炼字:“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无尽。修辞: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写远望(视觉角度)所见,总括泰山全貌。作用: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突出了其雄伟壮阔的气势。表现手法:运用烘托的手法,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尝试:炼字:“钟”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3)(哲理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鼓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攀高峰。6、联背景,悟诗情;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赞美了泰山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7、课堂检测;(1)《望岳》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望岳》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望岳》中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望岳》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三、1、《登飞来峰》节奏朗读知道;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七言诗句划分节奏,可两部分,也可三部分,根据内容来定(名称不可分开);最好整首诗划分一样。2、知诗人解题意;(1)读完全诗,你认为这首诗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观到了什么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2)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赏诗句明诗意;(1)、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出处吗?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4、联背景悟诗情;写诗背景: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

 

《望岳》《登飞来峰 》比较阅读教案
上一篇:《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教案    下一篇: 《望岳》教学设计10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