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及“浮云”的喻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猜一猜,他是谁?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学生齐答(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一首古诗:《登飞来峰》。教师导入课题并板书。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作者和写这首诗的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一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情感理解。(3)我们一起当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读。四、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a.指名读四行诗句。b.找找看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2.学习《登飞来峰》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师问: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明确:“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不是实写,指多。师问: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生答:高耸入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B.学诗,品诗。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用诗中原句回答。学生指名回答。明确: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高瞻远瞩”。(比喻目光远大。)师问:诗人借着登高望远,告诉读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朴素道理!你想看得远一点吗?那就再登高一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意境。请学生们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登飞来峰》。2.过渡句: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两次典故。一次是“鸡鸣”(出示典故出处);一处是“浮云”。多媒体展示:《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出示两句诗句: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师问: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明确: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讲述浮云典故。)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5
上一篇: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1    下一篇: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25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