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介绍写作背景及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一)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二)题解: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融入文本二:朗读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二)温故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三)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一)①②句:导问: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二)③④句导问: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3、想象一下: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融入文本五:领悟哲理,做练习巩固知识点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人生哲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人生哲理?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练习题: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4
上一篇:登幽州台歌教案22    下一篇: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