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已亥杂诗》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教材分析】《已亥杂诗》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绝句。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道光十九年(1839),48岁那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他愤然辞官南归,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诗人离京时这年,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往返期间,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本诗是第第五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朗读背诵并默写。3.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背一背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的另一首中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释诗题: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识作者:简介龚自珍。明背景: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二、检查自读情况1.展示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男女合作读。3.师生合作读。4.全班读。三、释诗意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落红:落花,作者自况。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四、读诗味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讲讲你喜欢的原因。小组合作交流后明确: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托物言志,落红比喻诗人自己,花指国家、人民,也可比作理想信念。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及时离官辞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报效国家和人民。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总结:赏析诗歌的角度炼字品析——重在那些在绘景状物、表情达意时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表达作用。名句赏析——重在从遣词、修辞、用典、蕴含的哲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感情——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描绘画面——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感情诵读——通过有朗读地诵读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五、升华提升1.同学们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的人呢?简单的举个例子说一说。2.用几个四字词说说学了这首诗后诗人给你怎样的印象?(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六、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课后找来读读。【板书】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忧伤失落)吟鞭/东指/即天涯。(悲壮洒脱)落红/不是/无情物,(向上积极)化作/春泥/更护花。(豁达乐观)【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诗的方法,对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有强化培养的效果。但是在针对学生在诗歌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上一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4    下一篇: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1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