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1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名称《登飞来峰》难点名称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难把握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难点教学方法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会默写。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癫癫,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飞来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取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民们看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然听见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轻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登飞来峰》,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解题,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1、解题。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作者登上飞来峰后的豪迈之情。2、走近诗人。猜一猜,他是谁?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④他还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3、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三、初读全诗,感知内容,悟诗情。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感知诗歌内容。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诵读古诗,感悟哲理。(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鸣/见日升。千寻:极言塔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闻说:听说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这两句写景,是联想想象虚写,表现出诗人登上高塔的愉快喜悦之情。(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畏:害怕。不畏:不怕。浮云:暗喻奸邪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遮:遮挡,遮住。眼:视线。缘:因为、由于。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译文: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两句蕴含的哲理是: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浮云”由来: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赏析重点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借景言理,抒怀言志。运用议论把阻挠改革的守旧势力比喻成浮云,表现作者对守旧势力的无所畏惧,对改革成功必胜信念,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命的政治抱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四、巩固练习。1、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19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10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6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