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诗歌。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蕴含的哲理。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2.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后来,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新课讲授】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2.指定学生朗读,读出韵味和节奏。明确:在句式方面,本诗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句法,要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问题探究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3.请简要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明确:“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独”指单一,只有一个。一大一小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孤独。这两句诗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沉郁的情感。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均可)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写作特点】1.句式长短交错。全诗句式长短交错,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卷。2.直抒胸臆。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不知自己置身何处和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课堂小结】《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天、地、人三位一体,辽阔悠远,空旷苍茫,营造了慷慨悲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之情。【板书设计】望岳【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写作背景】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新课讲授】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2.初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诗题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6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19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教案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