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登飞来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两首诗。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他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三年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七)课堂练习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八)教师小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九)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思考探究一、三(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望岳》教案20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1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