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树锐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安石的文学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语句的含义。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数: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四、合作探究: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五、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六、布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上一篇:《登幽州台歌》教案    下一篇: 《登飞来峰》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