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抓住儿童心理特征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担任小学教学工作多年,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了解儿童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更好体现新课改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在音乐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素质,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品质。下面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
           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小学音乐课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拍节奏、做游戏、律动、表演、奏乐器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如在讲解3拍子时让学生拍手、跺脚、敲桌子、运用打击乐器等来感受3拍子的节拍特点。
 二、好奇心、接受、模仿能力强。
           儿童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增强教学的内容和分量,采用综合课型,避免内容、形式的单一。如现行新的音乐教材,在内容上、音乐曲目的数量上都明显增多,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这样既能给教师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又满足了学生们好奇、接受力快、模仿力强的心理要求。如在小学教材第五册《妈妈的歌》这一课中,可以把聆听《妈妈之歌》和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尝试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形式多样,学生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
三、自觉和自制力差。
           儿童一旦兴奋好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你不到纪律对他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这时候应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有秩序。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慢慢的教育,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应认识到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不断修养锻炼的结果。所以应视儿童自制力差为一种正常现象。尽量避免呵斥、责骂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上课和学习音乐的热情,在教学中,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好不容易师生共同营造出的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在我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批评中功亏一篑,事倍功半。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做好课堂设计,对整个课堂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有较强的预见性。教学中可使用一些音乐口令或手势、形体语言来规范学生们的言行,使课堂气氛向着好的既定的目标发展。
 四、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
          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平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对于调皮、捣乱、学习差的孩子,教师应更多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千万不能歧视他们,侮辱他们的人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主动征求意见,采纳他们喜欢的上课方式。如开展“音乐小老师”、“小小音乐家”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受、探索和创造音乐的快乐,培养其创新意识。并可经常开展自我评价和互评活动,以便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五、儿童可塑性强。
           儿童犹如苗圃的花朵,需要精心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你的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们小的时候,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这将对其以后乐感、表现力、审美能力及道德情操的培养起到重大、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教高的艺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把稚嫩的小苗培养成参天大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 人才。
           我认为只要抓儿童心理特征,以此为教学习工作的切入点和依据,融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学习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关注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到“我能行”    下一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音乐课改中的四个误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