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巧妙设问,构建思维型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胡建光  中堂镇第四小学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理性思维为主的一门课程。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效的课堂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其做法有:1.趣问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2.善问引导假想,激发丰富想象3.妙问促进交流,促进发散性思维4.理问深化探究, 激发思维潜能5.巧问促进延伸,拓展思维空间6.逆问引导推理,掌握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思维   有效

[正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是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效的课堂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下面,我结合课堂的教学谈谈如何巧妙、贴切地提问,构建思维型的高效课堂。

一、趣问设置悬念激起认知冲突

上课依始,我们利用故事、实验、魔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巧妙设问,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如在《看不见的空气》(三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我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如果把杯子竖直倒扣入装满水的水盆中,纸巾会湿吗?”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激烈地争论。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证实了纸巾是干的。为什么纸巾不会被水浸湿呢?学生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们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教学《浮力》(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了《死海的故事》设疑:“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为什么奴隶们不会淹死?真的有神灵保佑吗?学生产生疑惑,激起强烈的认知冲突,处于一种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他们会带着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

二、善问引导假想,激发丰富想象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在科学实验前,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说,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学善思,并使后续的研究方向和途径明朗起来。

在《神奇的电磁铁》(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用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比赛。活动结束后,我再请吸得较多的小组说说获胜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电磁铁的外形结构、使用方法有什么不同等。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猜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 “磁力的大小可能与电池的电量有关,电量大的磁力就强”,有的学生说:“可能与电池的线圈有关。” 我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头脑中抽象的猜想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实验。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而其它条件保持相同,如改变线圈的匝数,电池数量、铁钉不变或改变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不变,分别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通过反复探究实验,分析归纳,让学生明白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度,线圈匝数等因素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探究逐渐走向深入。

三、妙问促进交流,促进发散性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交流是“有声的思维”,因为学生通过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间彼此的灵感,促进更深层的理解。如一位教师在《有趣的磁现象》(五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在“磁铁吸针”的实验前,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实验的方法,而是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磁铁中哪个部分的磁性最强?” 这样的问题,促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纷纷“出谋献策”,有的说,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分别去吸引一堆小针,观察磁铁各个部位吸引的小针数量的多少;有的说可以用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去靠近一根小针,观察磁铁的各个部位能把回形针吸引过来的距离是不是一样;有的说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吸磁针,观察磁铁的各个部位分别能吸引多少个针,小针密集的地方磁性大。……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懂得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扩散了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也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懂得科学的严谨性。

四、理问深化探究, 激发思维潜能

在科学探究中,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选择探究的问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探究点的思维含量,使它落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个探究点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浮力》(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了大小不同的铁块、玻璃块、空瓶子、泡沫塑料块、橡皮、蛋等十几种材料,先让学生尝试把这些物体放在水中,观察它们是浮还是沉,并想一想沉浮和什么有关?学生热热闹闹地摆弄了一翻,最后的得出的结论就只有一个:物体的浮沉与重量有关。其实,不用做试验,学生也知道物体的浮沉与重量有关。这样的探究活动,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活动的效果是低效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些材料是沉是否,学生一看就清楚,根本不用试验;而凭着这样一堆杂乱的材料,让学生探究影响浮沉的因素,这样的要求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又太高了。由于问题设计不够精当,探究点不是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会出现乱而无效的局面。吸取了本节课的失败经验,在另一个班上相同的内容时,我分两步引导学生探究:1、先出示铁块、玻璃块、空瓶子、泡沫塑料块、石块等材料,让学生按物体的浮沉分成两类,再猜想,物体的浮与沉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为学生准备三组有结构的材料:一是重量相等,体积不一样的一组材料;二是体积大小相等,重量不同的一组材料;三是准备两种体积和重量都不相等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做好实验操作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采用可能归纳出物体沉浮的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以精当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探究思维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达到预期的探究效果。

五、巧问引领延伸,拓展思维空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找准时机,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巧妙延伸,把科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材料的性质》(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认识了各种各样事物的制作材料,并通过课本“选择购物袋”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各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我让学生观察课室的物品有什么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窗户选择透明的玻璃,使教室的光线更加充足。”“课桌是用木头做的,坚固、轻,容易搬动,桌腿上装上软塑料,使移动时声音小,又减少对地面的损坏”………这样巧妙设计问题引领拓展,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运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深化,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又如在《热胀冷缩》(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一个学生说,自已曾经把一个玻璃瓶的汽水放在冰箱的急冻室,玻璃瓶冻裂了,这一定是因为玻璃瓶遇冷收缩,导致裂开。可是,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他认为是玻璃瓶的汽水变马冰,澎涨起来把瓶子撑裂了,与热胀冷缩无关。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同学们展开激烈的争论。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的探究,验证水变马冰,体积是否增大?空玻璃瓶放在冰箱会不会冻裂等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培养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并使探究更加深入。

    六、逆问引导推理,掌握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平时教学的点滴贯穿。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们掌握多种思维的方法,可以增加思维的科学性,会更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在《种子和幼苗》(五年级下册)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子叶的作用。我让学生选择两株刚出土的幼苗,一株却除子叶,一株保留子叶,并分别记录他们的生长情况,并由实验的现象推测子叶在幼苗生长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会比较法、分析法进行科学思维。如在《声音的产生》(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后,我又要求让学生用“逆向推理”的办法设计实验来检验结论是否正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发出声音;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如果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逆问让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课堂的高效源于问题的有效。科学课堂应精心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注科学课的导入》刘俊军  《教学杂谈》2005.4

2、《小学科学实验应做到六多》黄群 《实验与制作》2006.4

3、《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王亮富《小学教学参考》2009.10

4、《例谈科学课导入的策略》王永红《教师》2010.1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高科学活动探究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情知互动”探索与实践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