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通过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  过程与法: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的原因、赤壁之战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操、诸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难点: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教学准备:  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国的造船等资料;三国故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片;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操生平资料;PPT课件。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操、备、权为首的、蜀、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呢?  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  一、感知理解  一、官渡之战  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由东汉后期出现了外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  有占据一带的操和盘踞在的袁绍。袁绍占据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操占据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操(155~220年),汉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96年,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绣,擒杀布,困死袁术,赶走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奠定了。在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上一篇: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及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