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二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官渡之战经过和意义;赤壁之战经过和意义;、蜀、三国的建立;蜀三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法:通过操对两次战役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重要。二、教学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三、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称吗?(《滚长江东逝水》)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同学们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领略丰富多彩的史实。过渡:那么,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蜀、)鼎立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一样并立,互相对峙)(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迅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官渡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还得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说起。1.阅读思考: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操诗句“白骨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东汉末年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非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什么?(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统一了北呢?(操)2.问题探究 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亳州)人。东汉末年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政权的奠基人。操曾担东汉丞相,后加封,奠定了立国的。去世后谥号为武。其子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操是怎样壮大自己的势力的?(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3.学生活动当时北势力最大的是谁?(袁绍)为了争夺势力,操同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官渡之战”。 4.教师点拨:对战役我们应该了解哪些面的内容?(时间、地点、交战双、结果、影响)参照这些内容,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讲述一下“官渡之战”?学生讲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二
上一篇: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2    下一篇: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免费下载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