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时与《本草纲目》,宋应 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 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 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雄伟的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的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三 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 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 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 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 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 教学雄伟的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城等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时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①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② 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 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 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这对宋 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 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西的科学技术接触 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 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上一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下一篇: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