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6课 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政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A. 大都  B. 夷洲  C. 琉球  D. 天京2.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三国”真正形成的标是(  )A.操把汉献帝劫持到县,“挟天子以令诸”    B.官渡之战操的胜利C.赤壁之战、击败操    D.、蜀、三个政权的建立3.近来,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关注。一代枭雄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权、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操 ②、联军骁,操兵少羸弱 ③、联军善利用自然条件 ④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5.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④②6.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操;8年后,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  )A.骄傲轻敌 B.天意为之 C.借助东风 D.不习水战7.“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      B.操 C.诸亮    D.瑜8.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  )/A. 三顾茅庐 B. 投鞭断流 C.釜底抽薪    D. 退避三舍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10.东汉末年,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    B.重视农业,实行屯C.采纳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二、非选择题1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3
上一篇:三国鼎立同步测试5    下一篇: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