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学案部编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6.短文两篇者:辉  责编辑:章顺兰第一 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识。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省洛阳)人,   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2、文体识铭,是古代刻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铭(   )  德馨(   )  案牍(   )  西蜀(   ) 鸿儒(   )  苔(   )痕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5、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字词,流畅翻译。【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面来写陋室不陋?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品析用词的妙处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阅读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堂前,飞入寻百姓家。:①乌衣巷:南京,晋朝导、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②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③:导、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至时,则皆落不知其处。1、品读全诗,描绘“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展现的画面。2、本诗是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当堂】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

 

第16课《短文两篇》学案部编版
上一篇:短文两篇之陋室铭学案    下一篇: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