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 > 八年级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16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做﹙“匀速”或“变速”﹚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测量长度的基本是工具;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二、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里约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博尔特夺冠”视频,思考下列问题:1.博尔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2.我们如何知道博尔特跑的到底有多快呢?3.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呢?请大家组内交流一下,然后请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二)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三)设计实验:请大家组内交流讨论下列问题,然后请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四)进行实验:1.使斜面轨道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或中部),测出小球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2、测量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1s1=t1=v1=s2=t2=v2=3、小组展示汇报实验情况。(五)分析论证1、请计算小球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并填写在上面的表格内。2、分析归纳实验结论。请比较小球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你认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一般。(选填“相同”或“不同”)(六)交流与评估请同学们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三、课堂反馈1.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成绩为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A.6m/sB.8.3m/sC.7.15m/sD.7.75m/s2.小聪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实验室做“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选填“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金属片的作用是。(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m/s。(4)B点是AC的中点,则vABvBC(填>,=,<)。四、课后练习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A.10.2m/s B.10m/sC.9.6m/s D.9m/s2.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距离B.AC段的准确测量结果应记为80cmC.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25m/sD.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3.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m/s.4.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m/s.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16
上一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导学案29    下一篇: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