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生物 > 八年级下册

《免疫与计划免疫》重难点突破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免疫与计划免疫》重难点突破一、说出人体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重点)重点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已经知道呼吸道内壁有黏膜层和纤毛,了解其清洁功能;也知道生物体表层结构往往有保护功能;还知道血液中的血细胞中有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能够吞噬细菌。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讲出人体前两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第三道防线最为抽象,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前两道防线的关系如何,往往是学生学科前概念的盲区。突破方案:以病原菌侵入人体为情景,能够由外及内,从结构到功能,有条理地展开人体三道防线。教师可以准备大量图片素材,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包括皮肤角质层的精细结构、皮肤分泌物杀灭细菌的实验、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图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的示意图等。教材“资料分析”中的三个资料分别对应人体三道防线,教师亦可将其作为教学的线索,依次引导学生逐项分析资料,再展开相应防线的组成和功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将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应答过程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二、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重点)重点分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的两种不同类别,是在人体三道防线的基础上归纳得来的。非特异性免疫涉及的人体前两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图片观察和资料分析能较好理解和归纳。而理解特异性免疫的关键是理清抗原、淋巴细胞和抗体间的互作关系,其核心是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特异性地产生抗体,而抗体对单一抗原能够特异性结合。突破方案:在讲解第三道防线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动画、视频或示意图演示,将抽象的抗原、淋巴细胞、抗体的关系直观呈现出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某种抗原的抗体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某人水痘痊愈后,认为体内有了抗体,不怕传染病了,可又不幸感染上麻疹病毒。他的问题出在哪儿?”“水痘病毒的抗体能否与麻疹病毒结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特异性概念,理解两种免疫类别的不同特点。三、理解抗原和抗体的关系(难点)难点分析:人体免疫应答是个非常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是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专业领域。学生往往只是对“免疫”“抗体”“疫苗”等术语名词有所耳闻,但对其科学概念的理解是混沌乃至空白的状态,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各概念间的联系,建构科学的概念体系。抗原和抗体的关系是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核心,是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的关键。突破方案:首先讲解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给出抗体和抗原的概念,强调抗原的广泛性,即非己的异物。再讲解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强调结合的专一性,可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关系,亦可在多媒体上用契合的图形方式加以说明。最后讲解抗原被抗体标记后被吞噬细胞清除。教师可准备好动画或用示意图演示整个免疫应答过程,为之后学生理解疫苗概念打好基础。

 

《免疫与计划免疫》重难点突破
上一篇:《免疫与计划免疫》课标解读    下一篇: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反思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