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7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解释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2.通过对莲形象的品味,领悟莲的精神内涵并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3.了解菊和牡丹在文中对表现主旨所起的衬托作用。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2.分析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清文章主旨。教学难点: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①可爱者甚蕃多②陶后鲜有闻很少③濯清涟而不妖洗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⑤花之隐逸者也隐居避世⑥宜乎众矣应当⑦香远益清更加⑧亭亭净植竖立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曼,旁生枝茎2.翻译下列句子。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⑵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⑶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⑷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3.“之”的用法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他”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学习”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结构助词,相当于“的”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去7.久之,目似瞑音节助词之: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②指示代词,“这”(那)③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⑥动词,“到……去”⑦音节助词二、品读课文感莲花之韵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节奏(黄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赏莲知花美1.在作者看来,莲花具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四、品莲悟旨深1.作者仅仅是爱莲的外形吗?莲是什么形象的化身呢?作者把什么跟其联系在一起了?(找原文中的一句话)莲,花之君子者也2.莲与君子有什么相似之处?(每一点找一个学生回答)生长环境: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不同流合污自然不显媚态茎干枝叶: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香气体态: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君子美名远扬举止端庄志洁行廉风度气质: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令人敬重清高过渡语:作者写莲,也是在写君子,更是在写自己。(点击“知人论世”)现实生活中,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据《宋史》记载,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曾为了一个“法不当死”(按照法律不应该被判死刑)的囚犯,与其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因王逵不听,周敦颐就准备弃官而去,后来终于使王逵醒悟,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维护了公平正义。由此可见,莲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就是做像莲那样高洁的君子。这种写作手法叫?(生:托物言志)(点击)托物言志是将“物”的外在特点的描绘与人的精神品质的揭示关联起来,以“物”来喻人,托“物”以言志。(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作者除了写莲,还写了哪些?写了菊花,牡丹,有用到借物喻人的手法吗?(找学生回答)有,把牡丹比作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富贵者”。把菊花比作不苟时俗,隐居避世的隐士。(点击)(问题出现: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分别是怎样看待的?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品读出来?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PPT:牡丹富贵世人趋炎附势追逐富贵菊隐逸陶渊明不苟时俗隐居避世莲君子予廉洁正直不同流合污小结:1.把牡丹比作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富贵者”。牡丹,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繁荣的象征。从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为“国色天香”。牡丹统领群芳,地位尊贵。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么一丛深色牡丹花价格之昂贵,可抵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可见牡丹的雍容华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对于牡丹,历代是举国一致地珍视和喜爱,所以文中有一句——世人甚爱牡丹,这种“爱”是一种众人皆羡富贵,追名逐利的从众心态。2.作者把菊比作“隐逸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71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68    下一篇: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7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