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案7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尤其“之”字的几种常见解释。2、理解作者爱莲的感情和洁身自好的志趣。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2、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莲、菊、牡丹的不同情感与态度。一、导入为了缓解日益增大的城市交通压力,湘潭近些年采取了许许多多优化措施。其中包括拆除市内交通拥堵地段的地标性建筑,如基建营路岛、霖园天桥和砂子岭大鼎等等。然而,有一处地标性建筑,在经过反复提案和讨论之后保留下来,那就是建设路口的君子莲广场,到今年,她已经32岁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君子莲雕塑得以保存吗?是的,湘潭盛产莲,湘潭也称作莲城,君子莲广场对于湘潭人民有特殊的意义,她是湘潭的文化标签。不只是湘潭人对莲花倍加珍爱,有一位来自北宋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二、初读预习检测1.给红色字注音周敦颐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噫鲜有闻2.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给加点的字词解释匹配答案(希沃白板操作)4.之的用法水陆草木之花:的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之送孟浩然之广陵:到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插入微课) 5.翻译全文。6.朗读全文。三、赏读1、标题理解爱莲说,从理解作者的情感角度出发,三个字中哪一个字最关键?爱,喜爱。莲,是对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说明、议论。2、作者爱莲的什么呢?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读出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这句话对莲的描写极尽铺排之事,仅仅是为了写莲吗?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莲,花之君子者也。”你认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贴切吗?当然是贴切的。现在我们来着重分析莲的种种特点象征了君子的何种美德。(建议同学们展开来分析。)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爱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谦逊中通外直:通达正直(执子和通子的故事。执子较真,不会变通,这种人有时会钻牛角尖。通子解决问题时灵活,懂得顺势而为。当然,我们在追求理想时要有执子的执着与坚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习通子的灵活变通。)/不蔓不枝:不攀权附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越远莲的香味就越清新,表明莲的香味持久,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正如君子有了好品质和真学识,自然就会被人所知。“天下谁人不识君”。)亭亭净植:刚正不阿(亭亭的意思是耸立的样子,植是竖立的意思,二者强调的都是莲姿态挺拔而丝毫不弯曲,象征了君子的刚正不阿。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莲的形态和君子的神韵如出一辙。君子是我国从古至今以来的人格价值观和和人才审美取向。君子这个文化意象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我们通过研读文本逐渐明白,作者写莲,是借她表达对君子品质的赞美。这种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意愿和志向的写作手法叫托物言志。周敦颐对莲的喜爱融入了他的生命,不信请看。链接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他一生酷爱莲花,在书院内建造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曰“爱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后来朱熹满怀对周敦颐的敬仰之情,重修爱莲池,并将《爱莲说》真迹刻之于石,立于池畔。四、悟读1.作者除了写莲,还写了其他对象吗?是的,还写了菊和牡丹。如何写的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二段。2.在作者笔下,菊是花中的隐逸者,因为它不在繁花盛开的春天绽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陶渊明的诗句我们得知他对菊的偏爱,以及隐居田园的生活状态。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超凡脱俗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大写的道德符号。确实值得人钦佩。周敦颐。曾不畏强权,扭转了狱案判决,还被诉人公道。在湖南郴州任县令期间,兴建学堂,改变当地社会风尚;兴修水利,改变农业落后状况。为官期间,造福一方。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隐者,陶渊明;君子,周敦颐。你更欣赏哪种生活态度?为什么?陶渊明的独善其身实属难得,而周敦颐的不遗余力改造社会更加可贵。3.牡丹,作者赋予了它“富贵”的标签。你知道牡丹为什么被当做富贵者吗?我们从白居易的一首《买花》中可以看出,牡丹真的非常昂贵。“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一丛红色的牡丹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也就是揭露和讽刺了攀权富贵、追名逐利的不良社会风气。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让作者遗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让作者不满和愤慨。“莲之爱,同予者何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案74
上一篇: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82    下一篇: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堂实录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