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2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2.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老子1.老子生平老子像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老子1.老子生平2.核心思想及政治主张材料研读: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核心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1983年嘉祥县纸坊镇敬老院出土的东汉早期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局部)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像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生平2.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请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孔子晚年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编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时期也因此而得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是人们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到了战国时期,“子”成为了对一般学者的尊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三、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背景1.“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三、百家争鸣1.背景2.代表人物及主张孟子孟子像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传世有《孟子》七篇。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孟子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仁政”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孟子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上》民贵君轻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墨子墨子像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墨子像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墨子像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孝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墨子·尚贤中》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墨子“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韩非子》书影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墨子“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墨子“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孙膑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孙武三、百家争鸣1.背景3.历史意义2.代表人物及主张3.“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是中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21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19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2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