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8百家争鸣课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前1046年——前771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2070年——前1600年)(前1600年——前1046年)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大变革?我国封建社会的是如何形成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第8课百家争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了解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孔子及其学说。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2.掌握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诸子百家的言论。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易中天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黑格尔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托尔斯泰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无为而治”。学说记录:《道德经》一、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地位:历史贡献: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大思想家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鲁国人)历史贡献:大教育家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历史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鲁国人)整理古籍编定《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言论记录文化成就五经: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为政以德”: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道之以德”:用道德来引导、约束老百姓,用礼法、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老百姓就会知道什么是耻辱并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1)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2)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三、“百家争鸣”的含义: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兼爱”、“非攻”;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材料研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富贵不能淫”,表现了富贵后,仍然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的精神。“贫贱不能移”,表现了在穷困中,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的精神。“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对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问题思考: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思想领域的争鸣三变生产力是根本原因难点突破春秋核心思想:仁政治主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8百家争鸣课件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36    下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1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