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数学 >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垂线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5.1.2 垂 线                  1.理解垂线、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 一、情境导入大家都看到过跳水比赛,下面几幅图片中是几种不同的入水式,你知道哪个图片中运动员获得的分数最高吗? 在获得分数最高的图片中你知道运动员的身体和水面之间的关系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有关这种关系的知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线的概念【类型一】 利用垂直的定义求角的度数 如图,已知点O在直线AB上,CO⊥DO点O,若∠1=150°,则∠3的度数为(  ) A.30° B.40° C.50° D.60°:先根据邻补角关系求出∠2=180°-150°=30°,再由CO⊥DO得出∠COD=90°,最后由互余关系求出∠3=90°-∠2=90°-30°=60°.故选D.法总结:两条直线垂直时,其夹角为90°;由一个角是90°也能得到这个角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变式:见《学练优》本习“”第2题【类型二】 垂直与对顶角、邻补角结合求角的度数 如图,∠1=30°,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求∠2、∠3的度数. :首先根据垂直的概念得到∠BOD=90°,然后根据∠1与∠3是对顶角,∠2与∠3互为余角,从而求出角的度数.解:由题意得∠3=∠1=30°(对顶角相等).∵AB⊥CD(已知),∴∠BOD=90°,(垂直的定义),∴∠3+∠2=90°,即30°+∠2=90°,∴∠2=60°.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垂直的概念,得到度数为90°的角,然后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解决.变式:见《学练优》本习“巩固”第9题探究点二:垂线的画法 (1)如图①,过点P画AB的垂线;(2)如图②,过点P分别画OA、OB的垂线;(3)如图③,过点A画BC的垂线. :分别根据垂线的定义作出相应的垂线即可.解:如图所示. 法总结:垂线的画法需要三步完成:一落: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使其与已知直线重合;二移: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直角边经过所给的点;三画: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变式:见《学练优》本习“巩固”第8题探究点三:垂线的性质(垂线最短) 如图,是一条河,C是河边AB外一点.现欲用水管从河边AB将水引到C处,请在图上画出应该如铺设水管能让路线最短,并说明理由. :根据垂线的性质可解,即过C作CE⊥AB,根据“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垂线教学设计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下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1.1相交线教案及课件打包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