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政教处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我见

所属栏目: 政教处范文  更新时间:2014-08-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的生力军,更是时代的主宰。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地学习和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这也将关系到祖国的繁荣与腾飞。而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惊动预先放在桌子上的跳蚤,跳蚤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了,接着,科学家在跳蚤上罩上了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防碰到玻璃罩,每次跳跃总是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科学家们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次惊动跳蚤,可跳蚤仍旧不再跳起。跳蚤变成“爬蚤”,并非是由于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一次次受挫后变得“乖”了、习惯了。玻璃罩已经深深地“罩”在了跳蚤的潜意识里,“罩”在了它的心灵里,使它行动的欲望和潜能都被自己的潜意识扼杀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据我们所知,有许多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遭遇,因各种不同原因而是身心遭受太大的压力和创伤,从而严重地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会渐渐形成诸如胆小,犹豫,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一些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影响到了中国人才的素质。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透露的数据还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等现象的发生率也呈上升势头。有专家推算,到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的负担将从今天的1/5上升到1/4左右。据另一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而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十分突出。而在中国大陆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4亿。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这个课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什么是心理健康许多人在谈到健康时,常常会认为它只是指身体的强健。但是从现代医学理论中健康观的角度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心理的健康。我们通过走访心理专家了解到,心理健康的严格定义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合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中,我们发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这就是说,仅仅具备了没有残疾、没有患病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健康,完整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由此看来,健康的概念绝不仅仅是指身体的一个方面,衡理健康与否最基本的标准至少应当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这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从专业上来说: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1、行为偏离 2、人格障碍或称病态人格。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1)反社会型人格(2)偏执型人格(3)强迫型人格(4)表演型人格3、不良适应性反应特殊意识状态, 轻度意识状态 ,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以及重度的心理异常,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附表一: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统计(多项选择) 

内容 人次 百分比 学习态度 学习热情 27 7.99 学习计划 18 5.33 听课方法 22 6.51 学习技术 读书和笔记方法 4 1.18 学习技术 36 10.65 应试方法 7 2.07 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 1 0.30 学校环境 6 1.76 朋友关系 8 2.37 身心健康 独立性 19 5.62 毅力 21 6.21 身心健康 2 0.59

         

从表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技术。有10.65%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技术运用有问题。在学习态度方面,近8%的学生感到自己缺乏学习的热情,而在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上,又有6.21%的学生觉得自己缺少足够的毅力。其他的因素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对他们造成学习性不良带来的影响。 调查内容附表二:学生心理健康适应不良统计

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学习焦虑 4 8.89 对人焦虑 3 6.67 孤独倾向 1 2.20 自责倾向 15 33.33 过敏倾向 3 6.67 身体症状 5 11.11 恐怖倾向 6 13.33 冲动倾向 5 11.11 综合情况 3 6.67

         

从表二可以看出:自责倾向。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33.33%。这些人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 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恐怖倾向。有恐怖倾向者占13.33%。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 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身体症状。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11.11%。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 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这种现象尤其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出现较多。冲动倾向。有冲动倾向者占11.11%。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 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学习焦虑。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8.89%。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 ,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所得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 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对人焦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6.67%。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 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6.67%。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孤独倾向。有孤独倾向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20%。这位男生常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这位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主要成因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被同学看不起形成的。综合情况。综合情况是指总分在65分(含65分)以上。这是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的不适应行为,需要进一步做心理诊断。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焦虑症,或恐怖症,或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这部分人只占学生总数的6.67%。 调查后,我们结合一些材料和在咨询过程中了解的情况,把主要问题归类为以下几类: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都是花在学习上,因此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情感类问题1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2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另外还有生理发展的不平衡1、不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的新形象。2、发育速度对个性的影响。 心理发展的不协调1、身心发展之间的不平衡。2、实现自我的同一性。3、人格发展的紊乱和无结构倾向。 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1、性心理发展与性生理发展的不协调。2、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生物学因素   包括:1遗传因素 2母孕期分娩因素的影响 3生产发育与营养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早就指出: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及父母的教养态度,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对违法青少年家庭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父母离异或丧偶的占50%以上。然而,长期以来,家长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1、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2、家庭教养态度的影响。(1)溺爱型。(2)专制型。(4)放任型。(5)民主型。3、家长教育方法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成长的场所。学校作为社会中一部分,也是孩子长期生活学习的地方。如果学校的教育方针正确,方法得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如若教育方针、方法上存在问题(具体可表现在:教育水平、学样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教师素质、教育态度、学校人际关系、校风等方面),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学校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具体做法如下:(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家庭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社会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自身努力做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难免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严重时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在出现心理失调时要恢复心理平衡。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我们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青少年朋友们参考。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三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排解愤怒情绪四自我娱乐,防止心境压抑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六在遇到自己不能排解的心理困难时,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许多的疑难问题还是有它们的解决之道的。我们认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受到学生、老师、家长欢迎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对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教师心理自我调节指导    下一篇:小学生作业拖拉心理咨询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