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写作基础

选材小诀窍

所属栏目: 写作基础  更新时间:05-13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有人曾说,一篇文章的成败往往不是在动笔之际,而是在动笔之前。这个“动笔之前”恐怕主要是针对性选材而言的。很多的同学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那么,在选材方面,我们该怎么着手呢?

  1、选材力求“精”

  (1)材料不能游离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你所组织的材料一定要契合文章主题。如《我的引路人》一文,笔墨应集中在“引路人”身上才算抓住了重点。可有位小作者却大写特写“我”自己,这就偏离了文章轨道,难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了。

  (2)材料不能胡编滥造,这就是说,组织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那种在车厢内将歹徒踢出“三四米远”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老师带病上课昏倒于讲台”的故事是不可信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信推敲的。这些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

  (3)材料不能过于狭窄。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家乡变化”,就是盖了平房盖楼房,买了彩电买摩托;一写“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解难题……还有,不要动不动就与“学习”攀亲:《我这个××谜》——我这个学习谜;《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我在花季》——在花季中努力学习;《我在努力》——在学习上努力;《起点》——把这次学习上的进步作为新的起点……生活是如此广阔,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素材,为什么只先择“学习”这一点呢?

  2、选材力求“新”

  (1)“新”在独具慧眼。材料要新,选材者需有一双慧眼。比如《我爱家乡的秋天》一文,很多同学选材不外乎“秋天如何迷人”“秋天硕果如何喜人”“秋天收获如何醉人”等。而有个同学却用这样一则材料:秋季的某日,全家人高高兴兴去参加选举。妈妈打扮一新,爸爸放弃了一笔可观的生意,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也结伴去投自己神圣的一票。作者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吹过来的浓浓的民主空气,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讴歌的“金秋”。好一则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

  (2)“新”在独辟蹊径。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如反映差生受歧视的文章多如牛毛,同学们笔下的差生遭遇大多相同:老师冷嘲热讽,同学白眼相向,父母拳脚相加。而有个同学却以“幸运”为题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

  班主任的晚自习,大家都抄黑板上的作业。“我”这个差生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近视没法抄。于是“我”向前面的同学“借光”,恰巧班主任发现了:“讲小话,罚你在讲台边抄。”“我”在讲台上抄起来,仿佛第一次发现老师的字写得那么大,那么工整,那么清晰。抄完后,“我”回到座位上,周围的难兄难弟一边抄“我”的,一边说:“你真幸运,老师罚你上去,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罚上去就好啦!”听到他们的羡慕声,“我”心头涌上一种从未有过的幸运和满足。

  全文以幸运写不幸,以乐境写哀情,多么独特的角度!(3)“新”在独运匠心。有时,你可能对组织的材料举棋不定,这时你最好以你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再决定材料的取舍。例:《还我课外天地》一文,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

  3、选材力求“巧”

  中学生写作文,常常素材雷同,人云亦云,阅卷老师在这方面的感触尤深。这是因为中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面狭窄,所以作文里经常出现爱迪生、居里夫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素材,腔调也大同小异。我们不妨学着讲故事,以离奇巧妙的情节和悬念来吸引读者。平时多看一些小小说、历史故事、名人小传,在写作时就巧妙地借用,不失为一个素材出新的好方法。比如话题“心灵的选择”,有考生讲述末代状元张謇弃文从商、成为著名实业家的传奇经历,素材新,不落俗套,引人注目。

  4、用材要求“变”

  (1)变一般为典型。“艺术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如有篇《中学生的一天》的习作,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寝室、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以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问题。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集中于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意,反倒更具有戏剧性。

  (2)变单薄为丰厚。这是指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度。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因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税收,村民们十分激动,文章表达了“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后来作者又加上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这样,主题变成了“政府爱人民,人民爱政府”,文章的内涵变得丰厚多了。(3)变肤浅为深刻。这是指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如一个同学写《荒》,先写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田荒,再写菜园无人管理——园荒,最后写家里无照管孩子,父母干脆让读书的姐姐辍学带小孩——人荒,这样一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题显得特别深刻。

  从议论文来看,也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特别是在论述中,需要运用不少的材料来做论据,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地进行论据的分类搜集整理。比如,我们可以按“爱中篇”“时间篇”“理想篇”“事业篇”“勤奋篇”“友谊篇”“成败篇”“求知篇”“美丑篇”等若干方面搜集论据,建立起自己的论据库。

  ※选材方法要诀:

  1“中心”延伸法:就是围绕作文的中心(主旨、主题),选择那些最能凸现主题的材料。

  2时空联想法:就是根据文题暗示(或明示)的时间、地点去选择材料,并将最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梳理清楚、注重细节。

  3性格联想法:就是围绕文中作者讴歌或贬抑的人物性格,去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

  4事景联想法:就是围绕作文所叙的事件,所写的景物去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

  佳作示范:    能经风雨,方见彩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有能随随便便成功。”有首歌这样唱道。就像雄鹰不经过风雨的洗礼就无法展翅翱翔;就像蝴蝶不突破蝶蛹的障碍就无法翩翩起舞;就像种子不经过严冬的考验,不能在春天吐出嫩绿的新芽。成功的人,往往能经得住磨炼。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磨炼。面对命运的磨炼,有的人放弃了,向困难低下了头,在成功的山崩腰上停下了脚步;而有的人则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勇往直前,在挫折中成长,在磨炼中登上了顶峰。

  你是否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可知道那激情澎湃的旋律背后潜藏着的感人故事?当时的贝多芬,正深受着耳聋的痛苦。严重的耳疾,在他和音乐之间竖起一道厚厚的障碍,阻隔了他音乐的联系。但是,倔强的贝多芬绝不向命运妥协,他用牙咬着一根细木棍,用木棍的一端顶着钢琴,来感受琴弦的振动,以此确认音调,其间的痛苦与艰辛,恐怕只有那根与他共患难的细木棍知道,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贝多芬经受住了磨炼,战胜了命运,创造了奇迹,用坚毅的意志奏出了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

  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吗?他同他笔下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他在战斗中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在劳动中又身患多种疾病,后来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于是,躺在病床的的他拿起笔,在文学的战场上继续为革命而奋斗。他创作了一部关于科托夫骑兵旅的中篇小说,寄给战友们征求意见,谁知在归途中被邮局弄丢。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他又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年后,小说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所塑造的保尔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经典形象,保尔关于生命的那段内心独白,更是有志青年争相传诵的名言。

  纵观历史,那些创造了辉煌业绩的人,无不经受住了命运重重的磨炼。司马迁身受宫刑而不自弃,写成名垂青史的《史记》;苏轼历经无数打击而不消沉,成为一代大文豪;爱迪生经受无数次失败,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诺贝尔在爆炸声中发明了炸药……磨炼,使人走向成熟;磨炼,使人生更加精彩。磨炼就像狂风暴雨,只有经受住暴风雨的考验,才能欣赏无比绚丽的彩虹!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技法——妙在灵活新巧    下一篇:立意新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