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8-06-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中小学实验教学常规

  (试行)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整体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教学规范》等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实验教学常规。

  实验教学常规包括: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课外活动、实验研究、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环节。

  一、计划

  1、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师必须熟悉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全期实验教学计划。计划中应该简要分析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任教科目的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全期实验教学目的要求,主要措施,教学进度等。教学进度需明确到第几周的第几课上实验课。实验教学计划要按时交给教导处备查。

  2、制定学生实验(含探究活动,下同)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制定学生实验计划,在计划中要提出不同阶段教学的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学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培养什么能力,都把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年级,落实到每个实验。学生实验要进入课程安排表,以便于实验室安排班级、准备器材、药品等。学生实验应做到100%落实到位。

  3、制定实验器材(药品)采购计划。实验教师必须熟悉所任教学科的实验器材及学校实验器材(药品)有无情况、损坏情况。根据实验教学计划,要制定好学科实验年度器材(药品)的采购计划。实验器材(药品)采购计划在每年的10月份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汇总报学校负责人审批后上报县市主管部门集中采购。

  4、制定进校的实验器材(药品)质量检测计划(方案)。各学校应指定学科实验教师协助实验管理人员负责进校后的学科实验器材(药品)质量检测与验收工作,并制定学科实验器材(药品)质量检测计划(方案)。

  二、备课

  实验教学备课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实验教学前的准备五个基本部分。

  1、备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是实验教学的依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并自觉贯彻执行教学课程标准中对实验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备课程标准时要明确:

  (1)教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的任务;

  (2)教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的目的;

  (3)教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

  (4)教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规定的内容。

  2、备教材。教材(即教科书)具体详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备教材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熟悉教材中实验的分布体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实验的编排,分清实验类型,掌握重点实验,对教材中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达到熟悉教材的目的。

  (2)拓展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和实验史料。老师应在全面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拓展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和实验史料,以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实验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3、备教法。实验教学的教法应牢固树立准确、示范、讲解与操作协调一致的原则。

  4、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和思维水平以及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实验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验教学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5、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类型的形式进行,因而准备工作各有不同。

  (1)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

  ——实验原理的掌握。老师必须掌握实验原理,准确地抓住关键,正确地操作,成功地演示。

  ——实验条件的准备。老师必须考虑周全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及其它用品。对仪器的性能必须熟悉,对仪器的使用必须熟练,对仪器的装备必须完整。然后有序地放入演示实验提篮或者演示实验室。

  ——实验方法的选择。教师应根据教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法。

  ——实验技术的处理。老师应通盘考虑好实验程序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安排、仪器器材的选用、故障隐患的排除等各种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实验效果的试做。教师必须进行实验的课前试做,通过试做取得最佳数据、最优组合、最好配方、最佳效果的操作程序和物质准备,以排除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不致因缺某件小物品(如火柴等)而延误时间和影响实验。

  (2)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

  ——实验环境的准备。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场所,实验前,保持各项设施如水、电等就位,保持室内清洁、肃静,保持一种科学的氛围。

  ——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检验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将完好的仪器成套,按组配置在实验台上。仪器的检验必须认真进行,哪些应作修理,哪些可以自制,都要在准备过程中及时完成,逐项落实。有的仪器,教师一定要试用,如果仪器有故障,应及时排除,否则会导致学生实验失败,甚至造成事故。

  ——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验之前复习有关知识,预习实验内容,初步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任务,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等。

  6、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备课的结晶,是指导实验教学的方案,实验教学设计应包括:班级;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类型;实验仪器及材料、用品;教学过程;实验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信息反馈及今后实验教学的改进意见。

  三、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通常分为演示实验课的教学和学生实验课的教学两类课型。

  1、演示实验课的教学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操作为主,用以配合讲解、建立概念、总结规律为目的实验。演示实验以全体学生集体观察为特点,因而应力求明显、直观、简单、可靠,富有启发性。

  (1)组织教学。课堂调控是演示实验课的关键,教师应首先强化课堂纪律,其次是引入新课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原理、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观察的重点。

  (2)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演示实验课的中心环节,实验演示的整个过程要使全班学生看得清楚,配合实验演示讲解的内容使全体学生听得明白。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地按操作程序进行,教学中应做到:

  ——讲台上不要堆放仪器,凡是没有用到或已经用过的仪器(包括附件)应放在演示桌下,给学生一个观察主体,不致于注意力分散。

  ——仪器放在讲台上要面对学生,矮小的仪器在前,高大的仪器在后,必要时,后排的仪器要用台架或木块垫起来,不要相互遮蔽,影响学生的观察。

  ——仪器放置的角度要有利于学生观察,演示时,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和手遮住学生的视线,仪器的可动部分要左右移动,而不要对着学生前后移动。

  ——教师在引导指点学生观察时,讲解要与演示恰当配合,讲解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要精辟、简要、准确,操作要熟练、规范。

  ——出现偶然情况(如演示不成功),要沉着冷静,分析原因,排除故障,不要理怨客观原因。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误导学生。

  ——注意随时调控课堂的方方面面,保持课堂充满教与学协调和谐的运转机制。

  ——板画、板书与实物相对应,以免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检查总结。检查总结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巩固新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等形式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并逐步转化成能力。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消化重点、难点以及为下节课作准备的预习作业。作业题要精选,份量要适当,防止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2、学生实验课的教学

  学生实验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

  (1)实验前的指导。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良性运行的预备状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纪律和操作规程的同时,还应该做到: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说明或示范实验要点,并用事先设计好的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向学生展示。

  ——指导要精炼,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2)实验中的巡回指导。巡回指导是整个实验课的中心环节,巡回中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要领,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显示的数据等,具体还要做到:

  ——适时质疑,及时发现问题,调控实验进程,坚持个别指导与面上指导相结合。

  ——对个别组或少数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发现多数组或大部分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时,及时让全班学生暂停实验,对问题作补充说明后,再进行实验。

  (3)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没有实验总结,则是一堂不完整的实验课。这一环节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报告实验结果。教师应指定学生向全班报告实验的进行情况和实验结果。

  ——实验情况简评。表扬实验按规程、守纪律、效果明显、观察仔细等方面的组或某些学生,指出实验方法不对的情况和克服的办法。

  ——指导学生整理实验报告。指导学生整理好仪器、试剂。

  (4)作业布置。实验作业的布置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和下节实验课的预习作业,整理完成实验报告等。

  (5)禁止不按课时进度完成学生实验,采取集中时间、集中实验的做法。

  四、作业

  作业批改和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捕捉教学信息反馈的良好途径。

  1、及时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改进教学。

  2、批改作业时,对学生作业中做错的关键地方,如实验报告中的数据、现象、原理等,要给予启发性指点,让学生自己改正。

  3、教师要有计划地批阅部分作业,做好记录。对普遍性错误,必须在课堂上讲评、纠正,个别错误,个别纠正,有创见的要鼓励。

  4、辅导可采用个别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深入了解学生,师生交流感情,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为后进生补食,为尖子生提高。

  五、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实验教学的延伸,能促进师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特长,又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1、积极组织学生改进、制作教具。

  2、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模型、标本等科技作品的制作活动。每校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学生模型、标本的制作活动。

  3、举办科普知识技法介绍、讲座或板报,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作、发明及小论文的撰写活动等。每校每期至少要组织一次科普知识讲座或举办板报评比活动。

  4、充分利用实验室仪器、器材,组织学生为当地科技致富开辟门路,发展经济。

  六、实验教学研究

  1、实验教师要从研究入手,积极探索新课标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科技含量。不仅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活动,而且要积极开展组织实验教学师生竞赛活动(如论文、实验技能、赛课等)。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空间。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因而,实验教师应主动、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新的发展。

  3、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每校至少应承担1项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研究课题。

  七、教学评价

  1、学校的每学期期末由学校教务(导)处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实验范围内的观察技能和操作技能。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应以一定比例(不小于30%)纳入相应学科的学期成绩。

  2、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操作考试由州里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成绩计入学生升学总分。

  3、学生实验考试(考核)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质量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4、学校应把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计划、学生实验计划、学科教学计划及实验的准备、组织、实施、作业及活动情况纳入到学校对实验教师的年度考核内容。

  中小学实验教学常规,计划是前提,备课是基础,准备是关键,教学是中心,作业是反馈,课外活动是实践与应用,实验研究是提升质量的保证,考试(考核)是对学生的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试行)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整体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特制订本信息技术教学常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计划、备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作业、评价与考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一、计划

  1、制定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熟悉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全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计划中应该简要分析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任教科目的信息技术内容,明确提出全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要求,能力培训目标,主要措施,教学进度等。教学进度需明确到第几周的第几课上什么内容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要按时交给教导处备查。

  2、制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辅导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辅导计划。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辅导计划是学生提高性学习计划,在计划中要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优势,提出不同年级的能力要求,通过学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培养什么能力,把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年级,落实到各个辅导课中。

  3、制定信息技术设备(耗材)采购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熟悉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功能及设备(耗材)有无情况、损坏情况。根据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及时制定好学科信息技术年度设备(耗材)的采购计划。信息技术设备(耗材)采购计划在每年的10月份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汇总报学校负责人审批后上报县市主管部门集中采购。

  4、制定信息技术设备年度维护维修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技术设备年度维护维修计划。设备维护维修计划由学校主管领导审批。

  二、备课

  1、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掌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读并且理解小学至高中全套信息技术教材。

  2、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备课实行学期备课、按章备课、按知识点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采用电子备课手段,必须事先制作好本节课教学所使用的演示文稿,所有备课资料按章节归档进行网上管理。

  ——整体把握教材,了解教材中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体系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汇贯通,同时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性格、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注意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从学校设备、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每节课最佳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要恰当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逻辑规律;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案要体现“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

  ——课前要收集和制作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素材以及教学演示文稿,教学组织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

  3、教案应该严格按照格式撰写,对于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程,要在教案中反映教师和学生完成的任务。教案中应该要有本节课教学的流程(采用流程图表述),教案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有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案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内容小结、作业练习等。

  三、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1、按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恰当地组织教材,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2、课堂教学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面向各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精讲多练,反对满堂灌。

  3、教学应该突出重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4、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生动、清晰、精炼、准确,信息技术用语要规范、讲课条理要清楚,要注意对学生常用信息技术用语的学习与训练。

  5、尽可能的体现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6、课堂教学的引入尽量要创设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操作教学结束后要有操作过程小结,课堂结束前应该有本节课教学内容小结。

  7、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注意教学的组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机习惯、保持机房安静整洁。

  8、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培养。

  9、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

  四、作业

  1、选择恰当的作业内容,起到既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够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视野和能力;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

  2、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交作业(如电子邮件、演示文稿、操作过程的纪录、电子作品等等),信息技术教师要为任教班级建立学生电子作品集,布置给学生制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要面向学生不同的层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3、如有可能,所布置的作业应该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联系,以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4、学生作业要尽量体现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注意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五、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要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活动,课外活动应该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活动要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确实在信息技术的某个方面得到提高。信息技术课老师应承担课外活动小组的辅导工作,可以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一位老师带几名学生。要求做到期初有计划,期终有总结,有活动记录,经常有检查,竞赛出成绩。

  2、采用课外小组以及俱乐部的方式开展活动,每个学期结束要有课外活动成果的汇报表演(形式可以多样)。

  3、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设备、软件特点,由信息技术教师自行确定。在确定内容时,不仅要有相关工具软件的学习及小课题的研究活动,同时也要选择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及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技能与身心健康发展。

  六、评价与考试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

  2、信息技术课程学期评价应采取学生自评(15%)、学习小组互评(15%)、教师评价(7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以百分制结果告知学生。禁止将评价结果做任何方式的排队或排名。

  3、信息技术能力考试是检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在初中三年级一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实行全州统一考试,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毕业升学总分。

  七、信息技术研究

  1、信息技术教师要从研究入手,积极探索新课标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科技含量。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信息技术研究提供了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各类型的整合研究,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新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题研究活动,而且要积极开展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师生竞赛活动(如论文、信息技术技能、赛课等)。中心完小以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每年应辅导不少于5人的学生参加州级以上的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3、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每校至少应承担1项省级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课题。

  八、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

  1、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认真做好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学校应把信息技术教师所完成的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计入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发放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津贴。

  2、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工作分室内设备维护与室外设备维护两类。设备维护一般按年度分季进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教学计划    下一篇:英文打字比赛总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