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

初二信息技术《电子表格公式的应用》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3-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概述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二章节第五节《电子表格公式的应用》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简单电子表格的基本方法,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公式对电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及计算。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而言,这样既无味,他们也只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而对信息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本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综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我在教学时将本课中原来让“做中学”的方式改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技能目标:

  (1)学会在电子表格中使用公式。

  (2)能够灵活地对几种操作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2.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协作和学生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依赖他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学生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

  在讲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表格,这为学生进一步对制作电子表格作好了充分准备。

  基于以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对教学过程大胆采用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思路进行设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OFFICE2003 Excel软件。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七、案例描述

  在初二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数据的计算与排序》,在上周四二年二班的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

  有次是43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43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第一次阶段测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八、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任务

  1.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

  任务必须吸引学生,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反应平平,教师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

  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一信息技术总结    下一篇:《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