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究竟该作何解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木兰诗》究竟该作解《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民歌的作,它生动地叙写了奇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从而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作印先生在《语文学习报》(教师版)2006——2007第42期第五版上,发表了《〈木兰诗〉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爱国和不慕功名利禄”》一文,指出教参将这首诗歌的主题归结“爱国和不慕功名利禄”是不准确的,它是有悖那个时代,尤其是当时劳动人民思想的,主题应更正为“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看法能从历史上人民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的确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层,对理解作品内涵走出了可喜的一大步。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完善,还要再向前迈进。这首诗真的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女英雄吗?有没有比这更为深沉的东西浸润其中呢?通读全诗来考虑,应该是有更深意旨的。首先,从诗歌创作的手法来说,古诗讲究“比兴”,如果仅是为了表现她“女亦英雄”的一面,从手法上,应该运用男战友来比衬,不只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可说是风姿毕现了。可见作品绝不仅仅为了塑造一个花木兰的英雄形象,是为了借此形象说出更为深刻的意旨。其次,从全诗的详略安排和人物行动看,正如先生所言,花木兰代父从军实属迫无奈之举,这样才好理解“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铺垫。同时,花木兰本就过着男耕女织的正生活,做着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工作,严守妇道,从心理上是不愿代父出征的,只是为了父亲才不得不扬鞭策马,远赴战场。诗歌对这一矛盾,这一选择,这一感受,写得就十分详细。接着就有了路上行军,诗歌从花木兰的情感入手,又有了较为详细的铺排——“旦辞爷娘去,暮至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山骑鸣啾啾。”表现出了她孤苦无奈的军旅行程,从中也可见诗歌的主要目的并不全为突出她英雄的一面。归来后的情景尤为详尽,“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身女质扮男装,急急做回女儿状,该是等喜悦、惬意!“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英雄、“万里觅封”的高官、“赏赐百千强”的厚禄哪有这等幸福的感觉?她热爱这种平凡而又平和的生活,或只有这种平凡的生活在她心中才是莫大的幸福。战前的矛盾心理、行军的孤苦无奈、归来的还装之喜作为详写内容,而作战过程安排为略写,更可见作品实非为塑英雄,而是为借木兰而言他。第三,就感情面考虑,也不是仅仅为了表现木兰的巾帼不让须眉。写花木兰远赴边关的一路上,情,意怅怅,运用否定句式来呈现,浓重地传达出了她苦闷、压抑、彷徨的心理。及至回到家中,真如倦鸟归巢。欢呼雀跃处

 

《木兰诗》究竟该作何解
上一篇:《木兰诗》相关知识    下一篇: 《木兰诗》简介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